科技創新 奮斗圓夢 內蒙古五位代表分享獲獎故事
發布時間:2021-10-12 13:00 來源:內蒙古晨報
10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獲獎代表記者見面會。日前,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2019、2020兩個年度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中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的組織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內蒙古五位獲獎代表在見面會上分別講述了自己“科技創新 奮斗圓夢”的故事。
見面會現場。晨報融媒記者 王曉玲攝影
大唐國際高鋁煤炭研發中心主任,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領軍人才),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專家級人才孫俊民,獲得內蒙古自治區2019年度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2004年,孫俊民從清華同方到內蒙古自治區工作,長期扎根基層一線從事煤炭資源循環利用領域的科技研發和產業化實踐,作為技術負責人首創了我國能源環境領域電站鍋爐袋式除塵、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和冶煉鋁硅合金技術。他說,作為科技工作者,要始終關注國家和自治區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方向與技術瓶頸;另外,要具備發現科學和技術問題的敏銳性,并長期堅持刻苦攻關。
郭晉龍是原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焊軌段電工高級技師,全國鐵路首席技師。他是鋼軌焊接的一線工人,也是國家科技進步獎、自治區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他參加工作后,長期秉承敬業、專注、精益求精刻苦鉆研的精神,為本單位乃至全國鐵路的焊軌基地維修焊軌設備,解決棘手問題。
“我覺得要想創新成功,就要活到老,學到老,持之以恒,堅持學習,不斷積累,求知路上不停歇。只有緊緊握住每一次學習的機會,不斷積累,厚積薄發,才能取得成功。”郭晉龍說。
國家現代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人事處處長劉永斌的獲獎的項目是“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選育及關鍵技術集成示范”。項目成果推廣應用于錫林郭勒盟等6個盟市的9個旗縣,核心區4年間新增產值6.71億元,新增收益1.61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畜牧業的發展起點是種業,關鍵在品種。品種是以適應生存環境和符合社會發展而培育出來的,所以種業發展首先考慮的是產業發展的現實條件和未來發展趨勢。”劉永斌表示。
呼市市政工程技術服務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總工,二級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知名市政園林與交通工程專家,呼市城建系統唯一享受國務院特貼的首席專家韓佳彤獲得內蒙古中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他長期致力于城市智能交通監測、工程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與信息系統設計與研究工作的他認為,科技創新工作必須以服務民生為出發點,必須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們這次獲獎的成果也是結合工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面向盾構隧道建設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問題,結合巖土、信息、網絡等技術,不斷在“應用-反饋-應用”過程中取得的,因此,面向需求的科技創新才有指導和現實意義,才能真正意義上取得成功。”韓佳彤說。
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與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成杰主要從事氣候變化、草地生態和放牧家畜管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此次,獲獎項目為“內蒙古草原放牧生態系統固碳減排調控機制研究”。“了解并厘清草原生態系統中‘生產、生活和生態’三者的關系并能夠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我們農業生產與發展中很重要,這樣才能實現草原的可持續發展。”王成杰認為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在工作當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或科技創新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爬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