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委員會,不簡單
發布時間:2024-11-19 22:18 來源:識見
01
昨天,有一件大事引發了廣泛關注——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咨詢委員會成立了。
委員會來頭不小,由21名委員組成,他們都是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及國內有關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的院士、專家。
內蒙古黨委書記孫紹騁為委員頒發了聘書。
規格之高,分量之重,可見一斑。
為什么要成立科技咨詢委員會?這些院士、專家都有誰?
02
委員會委員,不簡單。
我們一起來看看。
徐南平,蘇州國家實驗室主任,是中國陶瓷膜產業和材料化學工程學科的開拓者之一。
張立群,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帶領團隊制造的輪胎高耐磨、節油、安全,進行相關基礎研究,支撐我國大飛機輪胎的自主開發。
馮起,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發了山地—綠洲—荒漠系統生態恢復的技術體系,實現了極端環境下生態治理技術大規模的推廣和工程化的應用。
孫寶國,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研究成功了以畜禽肉、骨為主要原料的天然級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技術,奠定了中國天然級肉味食品香精制造的技術基礎。
任發政,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完善了奶酪凝乳基礎理論,解決了奶酪熔化、拉伸與成熟等技術難題,實現奶酪工業化生產。
這里,不再一一細說。
圖片來源:內蒙古日報
他們,有行業領軍人,有開拓者,也有突破核心技術難題的專家學者。
他們,都長期關心和支持內蒙古發展,為區內外科技合作、科研平臺布局等,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建議。
03
委員會成立,不簡單。
據內蒙古日報消息: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健全重大科技決策咨詢機制,自治區黨委決定組建科技咨詢委員會。
委員會成立的背后,離不開兩項工程。
一個是科技“突圍”工程。
近年來,內蒙古實施了科技“突圍”工程,推動區域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同時,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仍是內蒙古發展的突出短板,需要集智聚力加快把這塊短板補上來。
比如,沒有先進技術和設備、光靠鍬挖肩扛,再過十年也打不贏防沙治沙三大標志性戰役;
比如,不突破“地、水、種和糧、肉、奶”的技術瓶頸,農牧業資源再豐富也只能是廣種薄收、靠天吃飯;
再比如,邊境地區點多線長面廣,不靠科技賦能是守不好八千多里邊防線的。
……
總的來說,完成好兩件大事、“闖新路、進中游”,加強科技創新非常重要、非常緊迫,否則只能跟跑在別人后面吃塵土。
圖片來源:“創新內蒙古”微信公眾號
另一個是“英才興蒙”工程。
科技創新靠什么?關鍵是人才。
要想“科技突圍”,得先從人才上“突破”:一是引人,二是培養人。
內蒙古對此給予最大支持,今年出臺了《關于實施“英才興蒙”工程若干政策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
這兩個文件,含金量很高,打破了過去雙重分類評價人才的體系,為引進院士、專家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他們引薦更多高端人才、研發團隊夯實了底氣。
04
委員會作用,不簡單。
干什么、怎么干,孫紹騁書記對委員們提出三點希望,概括起來:
一是多支高招、獻良策,幫助內蒙古前瞻性謀劃科技發展方向,指導實施好科技“突圍”工程。
二是通過幫帶加強與內蒙古的科研合作,多傳授先進經驗理念、機制模式。
三是引薦更多高端人才、研發團隊,推動更多科研項目來落地發展,促成更多科研成果來轉化應用。
委員會發揮好作用,每一位委員都舉足輕重、不可或缺。
圖片來源:“創新內蒙古”微信公眾號
一直以來,這些院士、專家們都始終深耕內蒙古,積極開展相關合作。
在材料領域,張立群院士團隊與包頭市合作共建北化包頭低碳技術及先進材料協同創新中心,與內蒙古交通集團共建“新型低碳公路材料院士創新中心”。
在生態領域,馮起院士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建立“阿拉善荒漠生態水文試驗研究站”,開展了荒漠生態水文試驗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發研究等。
在乳業領域,任發政院士擔任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肉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帶領團隊在產業規劃、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進行前瞻性、創新性工作。
……
創新者強,奮楫者先。
集聚頂尖人才、一流團隊,各方發力、形成合力,內蒙古科技創新定能實現“突圍”、后發趕超,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