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創前沿 | 李飛:科研星河下的逐夢人
發布時間:2024-12-26 23:42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基礎研究與科研條件處 人事處
開欄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大青年人才培養力度,涌現出一批領軍青年人才,為我區基礎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近期,“創新內蒙古”將持續推出“青創前沿”系列宣傳報道,將筆觸聚焦于基礎研究領域的青年人才,講述他們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頭”、勇闖“無人區”的創新故事,宣揚他們求實創新、破浪前行的拼搏精神,以朝氣蓬勃形象展現新時代青年奮勇爭先的精神風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首廣為傳唱的民歌,道出內蒙古草原廣袤無垠美景,令人心馳神往。
草原是內蒙古文化的搖籃和承載體,蒙古包、馬頭琴和炊煙裊裊是天人合一的絕美畫卷。內蒙古草原橫跨東西約2500公里,總面積近4億公頃,構筑起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安全走廊。
李飛深入牧戶開展生產調查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地生態遙感與大數據應用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李飛,這位年輕的80后,帶領團隊在“星-空-地”的多維空間中不斷探索,持續推進原理方法和應用的基礎研究,為草地遙感技術發展開辟新航道。
兒時,徐霞客 “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的壯志豪情,在李飛心中種下夢想的種子。2020年,他學成歸國毅然選擇到內蒙古,開啟屬于自己的科研“遐征”。
近年來,李飛帶領團隊在生態參量遙感多尺度反演技術創新中,從理論基礎到技術應用,逐一攻克難關。面對中國草地地上生物量10米精度制圖時,數據精度不足、影像匹配困難等問題接踵而至。他帶領團隊深入草原腹地采集一手數據。
“烈日炎炎中,草原熱浪滾滾,汗水浸透衣衫,腳下的每一步都刻骨銘心。”李飛感嘆,草原調查如同基礎研究漫長而艱辛,有時仰望草原上的璀璨星河又充滿力量,正是因為太難才更有挑戰,困難總要有人去突破。
李飛帶領團隊開展草原遙感測量
李飛與其團隊夜以繼日,結合衛星遙感數據和地面實測數據,對不同季節、不同地形的草地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和標注。通過不斷改進算法,優化數據處理流程,終于成功分析了各變量在不同尺度下的貢獻,繪制出了高精度的中國草地地上生物量圖,為全球草地生態研究領域增添了璀璨光芒。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與自治區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培育基金的聯合支持下,2023年8月11日,李飛團隊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揭示了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導致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水分利用效率飽和的現象,為指導全球及我國生態安全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實現了我區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的重大突破。今年7月,關于草地生物量估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環境遙感》發表,成為實現該領域的又一重要研究突破。
一步一個腳印,藍圖終變實景。202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在李飛的研究基礎上,建成“星—空—地”一體化草原智能感知預警平臺。這個平臺就像一個精準的“智慧大腦”,能夠實時、高效對草地資源進行全方位監測和管理,實現草地資源監測與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飛躍,為草原生態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也是一場從“0”到“1”的“華麗蛻變”。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李飛說道,作為科研工作者,要勇于攀登科技高峰,聚焦前沿科技,勇于探索未知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結合,努力推動重大技術突破,爭取在關鍵核心技術與基礎理論上實現更多突破,為內蒙古自治區與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為實現科技強國夢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