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穴雙株”智慧高產密植模式 在巴彥淖爾農高區試驗初獲成功
發布時間:2024-09-19 23:25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綜合保障中心? 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
“一穴雙株”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在河套灌區推廣十年來,受品種、氣候、地力和種植管理水平等因素制約,增產效果一直不明顯,得不到農技部門和農民的認可,推廣工作一度陷入停滯。今年以來,由我區企業牽頭,內蒙古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巴彥淖爾市農科所等區內外10家科研單位聯合實施的“河套灌區智慧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巴彥淖爾農高區主攻玉米“一穴雙株”智慧高產密植模式試驗并初獲成功。
項目以“一穴雙株”為主要種植模式,選用適宜臨河地區生長的玉米主栽品種,聚焦“一穴雙株”種植技術在河套灌區推廣過程中出現的“苗勢不一致,大小苗率高”、“有效棒少、空棒率高”、“植株韌性差、易倒伏”等問題,依托“四維一體”智慧農田監測網絡,先后積累當地氣象、土壤、灌溉、作物等關鍵數據100余萬組,優化作物生長模型1套,經智慧專家系統科學分析,找到了“土壤有機碳缺乏、碳氮比失調”“水肥投入不合理”“化控時機把控不足”等諸多導致“一穴雙株”推廣失敗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地引進我國南方優質新型碳源肥料—糖蜜肥開展“南碳北調”農田增碳工程,同時集成“精量導航機播”“分段實施化控”“少量多次施肥”“空天地一體化監控”以及智能高效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和全程智能化管護等關鍵技術,通過加強苗期控旺和田間管理,促使玉米莖稈粗壯、根系發達,有效控制了種植過程中的各類風險。
截至9月上旬,項目區近70畝試驗田玉米長勢良好,即將進入斷漿期,在播種期較當地晚半月的不利條件下,試驗田實現畝保苗數達到7600株(小苗約10%),較常規玉米種植密度4500株左右,增加了68%;平均單棒籽粒重約250克(含水率22%),較常規玉米單棒籽粒重約350克(含水率25%),降低了28%;單株生物量達到950克(全株鮮重),較常規玉米單株生物量1350克,降低了30%;但由于群體密度大,一穴雙株仍可較常規玉米整體增產20%左右,表現顯著優于往年。
?
同時,項目還積極推動產學研模式創新,在臨河農場建設了“智慧農業單產提升”科技小院,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讓參與項目的專家教授和企業科研人員能夠長期駐扎在生產一線,與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群眾“同吃住、同勞動、同研究、同謀劃”,面對面提供科技服務,手把手教農民生產,心貼心幫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有效發揮了科技成果轉化與服務群眾的最大效能。
該模式的試驗成功,為河套灌區推廣玉米“一穴雙株”技術提供了新路徑,對自治區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單產提升工程具有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