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 講述科學家故事 | 王蕾:做科研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力和毅力
發布時間:2024-05-26 22:00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政策法規處
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動周已經到來,今年科技活動周的主題是“弘揚科學家精神 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創新內蒙古將推出“弘揚科學家精神 講述科學家故事”系列報道,展現我區杰出科學家愛國為民的卓越品質,在實現科學夢想道路上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心路歷程,講述他們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高質量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科研故事,汲取他們的精神力量,激勵我們在各自的領域中不斷前行,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今天讓我們走近我區青年科學家王蕾——
“稍微等下,我去一趟實驗室馬上就回來。”王蕾急忙打了一個招呼后,又風風火火趕去實驗室。
筆者按照約定時間到達她辦公室,百無聊賴環顧四周,桌面上的咖啡機引起好奇。“她從2007年出國后便不再午休,這臺咖啡機快要和實驗儀器使用率看齊了。”王蕾學生打趣說道,她總說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不能停下來休息,困的時候就磨一杯咖啡提神醒腦。
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王蕾主要從事半導體納米材料設計、光電催化及電催化材料研究和開發新型清潔能源。爭分奪秒,不斷刷新科研時速,她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作為使命和擔當,為社會進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自2007年起,王蕾從日本、加拿大、德國等多個國家進修后,毅然回到國內,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兩年后,她懷著對家鄉的思念,來到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繼續科研事業。
“搞基礎研究需要耐力和毅力,可能需要堅持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有重大發現或者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起早貪黑是王蕾的工作常態,她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科研當中,從早到晚泡在實驗室里,處理各種事宜、輔導科研論文,確保每一次新的發現都能及時跟進,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及時糾正。
沉心靜氣、埋頭深耕、不務空名。王蕾對科研的不懈追求與滿懷熱愛讓她一路堅持,帶領團隊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
在當今能源行業轉型不斷加速下,氫能憑借零污染、能量高、資源豐富、用途廣泛等優點,發展呼聲不斷高漲,很多人甚至將氫能視為通向未來綠色能源的鑰匙。
“我們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的太陽能作為氫能形成過程中的一次能源,是綠色制取氫能源的有效手段之一,光電催化制氫有很強的實用性與有益性。”王蕾與團隊從光電催化制氫入手,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在國際催化領域作出重大貢獻。今年1月,團隊在光電化學硝酸鹽還原合成氨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為從富含硝酸鹽的廢水中PEC合成氨提供了一條新途徑,該技術為走向實用化、使太陽能光解水制氫產業成為現實、帶給人類使用能源的革命性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我也是從學生過來的,非常理解大家周末想玩一玩的心理,坐在這整理數據、論文的確有點枯燥,但如果想到能盡快出成果,可能就是完全不一祥的感受了,要引導他們主動學,知道怎么學。”王蕾非常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學科思維的培養和考察,經常給學生布置一些大作業,讓他們學會全面地查閱文獻,對一個領域進行細化,從中找到突破點。
“因為這關乎到學生在畢業之后的道路,她認為終身學習對一個人來說至關重要。”在博士生任世杰眼中,王蕾老師不僅是他們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實驗室的“大家長”。
植根北疆,立德樹人。正是因為這樣的用心與細致,王蕾培養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主力軍。其團隊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十人次,在Sci Adv,PNAS和Nat Commun等期刊上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王蕾始終在踐行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對于學術的執著追尋,也通過實際行動給后續之人講述著生動無比的人生課程。
當筆者問到對未來的規劃時,她笑著說道,希望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大市場,推動社會進步。自己將帶領著團隊攻克更多難關,做出業界認可的前沿性研究成果,為能源領域添磚加瓦。
王蕾
內蒙古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以一作/通訊作者在Sci. Adv.、PNAS、Nat. Commun.、Matter、Angew. Chem. Int. Ed. (5)、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 (2)、ACS Nano、Adv. Funct. Mater. (3)等期刊發表論文77篇,ESI高被引6篇,單篇最高引用555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項目10余項。入選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自治區杰青培育計劃及內蒙古大學烏可力優秀青年教師獎。現為EcoEnergy,《物理化學學報》和《結構化學》青年編委。近5年,培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10人次;1人獲中國化學會第五屆菁青化學星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