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經驗大起底 | 推進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一起來圍觀這家高校科技創新之道!
發布時間:2024-05-21 23:48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基礎研究與科研條件處
近日,內蒙古工業大學實驗管理中心(測試中心)(以下簡稱實驗管理中心)傳來好消息,科研人員利用新安裝的Oxford Symmetry S3電子背散射衍射儀,首次實現了納米級透射菊池衍射技術測試,獲得納米尺寸的晶體信息數據 ,為納米材料性能優化提供了實驗支持。
“我們針對科研人員特定測試需求,深入挖掘儀器設備潛能,在全區范圍內率先完成原位電鏡測試實驗,為此次測試提供了關鍵設備保障。”實驗管理中心主任李利軍說,“實驗管理中心負責全校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管理工作,并且加入內蒙古自治區科研基礎設施與儀器共享服務平臺,提升了學校的儀器設備使用率以及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使得科研人員找得著、用得上最先進最高端的科研儀器,產出更多科研成果。”
機組人員在研究和評估新材料測試方法
內蒙古自治區科研基礎設施與儀器共享服務平臺是由自治區科技廳于2023年建設的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網絡平臺,聚集了區內相關單位169家,集約管理原值38.73億元儀器設備5639臺/套。“引導高校、院所財政資金購置的10萬元及以上的科研儀器設備加入共享服務平臺開放共享,鼓勵社會資金購置的儀器設備自愿開放共享,隨著越來越多的管理單位加入我們的共享服務平臺,平臺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有效解決了儀器閑置問題。”自治區科技廳基礎研究與科研條件處處長趙遠亮表示。
從“為我所有”到“為我所用”
內工大實驗管理中心作為自治區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線上服務管理單位,直面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程度和使用效率低、共享平臺建設不到位等問題,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基本形成以共享機制為核心,以技術過硬、設備優良為保障的共享機制,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體系健全、開放共享的測試平臺,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共享管理模式和經驗。
實驗管理中心以“依托學科、相對集中、專管共用、開放共享”的原則,建設公共服務性強、具有學科特點的校級開放共享平臺,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提升集約化管理水平。據介紹,學校單價30萬元及以上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均已入駐自治區科研基礎設施與儀器共享服務平臺,價值低于30萬元的設備具備開放共享條件的,也通過自治區和學校兩級平臺面向校內外開放共享。李利軍表示,“在自治區科研基礎設施與儀器共享服務平臺帶動下,將分散的大型科學儀器整合起來,大型科研儀器也‘忙’了起來。”
從“重建設輕管理”到“重統籌看績效”
2022年,自治區科技廳聯合發改委、財政廳出臺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對管理單位制度建設、隊伍建設、服務收費、知識產權及信息誠信等方面提出要求,建立了評價考核后補助機制。2023年,聯合財政廳、教育廳印發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實施細則,細化評價考核指標,進一步規范了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工作。
據李利軍介紹,學校認真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有關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要求,每年對院級平臺開展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工作,考核結果納入年終績效發放體系。通過這樣的評價考核機制,激勵院級平臺扎實做好開放共享工作,極大地提高了科研儀器共享效能,基本形成良好的開放共享局面,為高質量開放共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軟硬件條件。2023,在自治區科技廳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中內蒙古工大獲評良好,對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工作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機組人員在調試電鏡設備
此外,自2023年起,建立了大型儀器購置評估論證機制,將評估論證作為購置的前置審批條件,從大型儀器設備先進性、適用性、人員配備、運行維護、開放共享方案、績效、安裝環境及各項輔助設施的安全完備程度對擬購置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展評估論證。并且建立大型科研儀器設備購置負面清單,自行開發建立信息系統,對擬購置的儀器設備實行項目庫管理,真正做到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簡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更好地促進共享。
從“要我服務”到“我要服務”
內蒙古河西公司所主持的聚合物自修復材料性能及結構研究項目中,實驗管理中心負責樣品的微觀、納觀形貌及成分分析,為樣品的制備方法和制備工藝提供了科學客觀的分析數據。
內蒙古中拓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的空調新型鋁箔研發項目中鋁箔組織結構、成分及形貌表征測試工作在實驗管理中心完成,為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供了指導。
實驗管理中心通過推進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破除高端設備資源壁壘,實現“物盡其用”,不僅在支撐保障科研成果產出方面收獲頗豐,還積極承擔對外測樣服務,幫助企業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對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河西公司、內蒙古中拓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個單位提供測樣服務,滿足了委托測試的多樣化需求,助力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
“對于校外用戶的測樣申請,測樣人員可以通過自治區科研基礎設施與儀器共享服務平臺進行預約,也可以通過我校實驗管理中心開放共享平臺預約,學校安排專人進行對接,解決預約過程存在的問題,提供優先測樣服務,把資源‘用起來’、讓服務‘優起來’。”李利軍表示。該實驗管理中心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入網儀器信息化管理,不斷優化注冊、經費結轉、預約和測樣流程,延長開放共享時間,周末、節假日及夜間提供開放預約,滿足校內外師生和研究人員測樣需求。
在李利軍看來,大型儀器共享的不僅僅是設備,還有專業技術人員對檢測結果的科學分析與判斷,這才是共享的核心與關鍵。該校每年選派教師參加大型儀器專題培訓,提高操作水平和創新服務能力,加強實驗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以人才“軟實力”打造技術“硬支撐”。實驗管理中心測試人員通過不斷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獲批《一種多工位掃描透射明場像成像裝置》《一種用于透射電鏡樣品粘貼環形載網的裝置及方法》《用于原位電子背散射衍射研究的樣品夾持裝置及測試方法》《一種制備透射電鏡粉末樣品的裝置》等多項發明專利。
機組人員在分析能譜儀測試結果
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儀器是促進科技創新、拓展認知疆域的重要工具,是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石和保障。推動其開放共享,有助于釋放儀器效能,進一步優化配置創新資源。自治區科技廳基礎研究與科研條件處處長趙遠亮表示,將大力推廣諸如內工大等在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管理工作上取得成效的經驗模式,引導更多高校、院所、企業在管理平臺入駐儀器設備,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科研儀器的使用效率,形成科技資源共享合力,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和社會需求,為我區科研與技術創新予以保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