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 講述科學家故事 | 劉健:一股前進動力“催化”納米材料新賽道
發布時間:2024-05-21 23:54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政策法規處
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動周即將到來,今年科技活動周的主題是“弘揚科學家精神 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今日起,創新內蒙古將推出“弘揚科學家精神 講述科學家故事”系列報道,展現我區杰出科學家愛國為民的卓越品質,在實現科學夢想道路上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心路歷程,講述他們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高質量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科研故事,汲取他們的精神力量,激勵我們在各自的領域中不斷前行,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今天讓我們走近我區青年科學家劉健——
從一個小小的“納米”材料,到能源化學基礎研究的“領跑者”,再到引領世界催化新材料發展的方向,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劉健和他的科研團隊正在“納米反應器”領域走出了一條新路。
這條新路是一條“大道”,因為這是一條引領世界功能材料發展方向的大道,更因為這是一條充滿無限可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他們不斷地嘗試、不斷地發展,并不斷地刷新著世界對微觀材料與微觀受限空間催化反應的認知。
“做科研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需要不斷創新。”劉健告訴筆者,“我一直堅信科研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出更多的靈感和創造力。而我在做科研時也會盡量保持這種開放的心態。” 正因為如此,劉健在自己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里取得了優異成績。
一“心”為國?肩負時代擔當
土生土長的內蒙古“后生”劉健,中學時就是化學課代表,尤其喜愛化學實驗,在高考后,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化學事業中。本科學習的是無機非金屬材料,碩士階段主攻應用化學,博士生涯鉆研物理化學,博士后期間主要從事納米科學與技術,之后的時光,在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石油與化工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講授《先進顆粒過程》等本科、研究生課程,似乎化學成了他人生的“必需品”,并且“一路生花”。
祖國的發展,家鄉的建設,一直都牽動著劉健思鄉情切的心。在國外的時候,劉健最大的希望就是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服務國家、貢獻社會。2017年,劉健毅然決然地辭去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終身教職,回到祖國的懷抱。隨后,他又一次婉辭發達地區的邀約,回到自己的西部家鄉,加入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兼聘內蒙古大學能源材料研究院特聘教授,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傾囊相助”。
為推動高水平的基礎研究,劉健始終堅持與自治區戰略發展需求“同頻共振”,圍繞自治區重點領域,集中攻堅、全力突破,組織團隊投身于綠氫生產、存儲、利用,通過高效復配型水溶性分散劑和第三代聚乙二醇二甲醚脫硫劑的探索,全方位聯合國內外科研院校并積極對接相關“龍頭”企業,大力推動“科技之花”結出“發展之果”。
“科研成果,一部分要走上‘貨架’,一部分要走上‘書架’,對于我們基礎研究領域來說屬于后者,投入大,出成果慢,但每一次攻堅克難后的喜悅,都無法用一兩句話來表達。”劉健說:“做能源材料與能源化學領域的基礎應用研究,可能沒法很快出成果,但這些問題卻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只要是國家和自治區所需,我們一定要努力和堅持去做。”
醉“心”科研?擦亮青春底色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請不要帶著手套觸碰公共領域。”推開納米反應器與能源催化先進材料實驗室的大門,映入眼簾的一張白紙,躍然寫著這樣一句話。00后研究生安泓宇向筆者介紹道,這是老師為了警示大家要按規程操作實驗設備,特意張貼出來的。
“在光催化反應器中,加入催化劑,繼續滴加混合物,通氧氣,接循環水,進行光照反應,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劉健指導研究生學生進行光催化可持續制過氧化氫實驗,“實驗數據重復3次,關鍵數據重復更多,要在不斷地重復中找創新。”
一張小小的提示卡片,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實驗操作,“拼”出了劉健對科學研究嚴謹、求實的圖景:科學事業之所以不斷壯大,就在于科學家群體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作為一名在能源催化材料領域耕耘多年的科研人員,劉健對于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深知,在催化材料研究這條道路上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為了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社會發展貢獻出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因此,他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充滿了自豪感和使命感。
前不久,劉健帶領團隊借助人工細胞-功能化納米反應器材料優勢,將納米材料的高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為“雙碳”戰略目標實現、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同時在風電、光電清潔能源驅動的COx定向催化轉化,人工光合成高價值化學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面向科技前沿,結合自治區戰略需求,我們正在進行基礎能源材料化學的研究,太陽能電池與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綠氫的生產、儲存、利用等相關課題的研究。目前都處于關鍵能源材料的攻堅階段。”
未來,劉健希望將團隊所掌握的材料化學研究推廣到服務更多行業領域,如現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和納米新醫學。“因為這項工作不僅能夠解決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還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潛“心”育人?啟迪科學探索
“做科研工作和教書育人一樣,自己是帶著激情、興趣和熱情去做的。”談及工作樂趣時,劉健表示,“鉆”進其中,不會感覺苦,反而覺得“有意思”,真正喜歡的人不會覺得枯燥。
多年來,劉健秉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了解和深入剖析每一名學生的特點和優勢,融合傳統“因材施教”的教育精華,汲取國際教學理念,針對性響應學生多樣化需求,建立階梯式基礎培養與個性化專業指導的育人體系,深度激發出學生的最大潛能,竭力開辟學生的成長成才之路。
“從天然仿生結構入手,布局天然仿生羊絨,把人造纖維、天然纖維和復合纖維融合進去,增加服務功能,推動新技術、新產品開發……”采訪間隙,劉健爭分奪秒與特聘研究員張媛媛展開了“激烈討論”。
“劉老師是最沒有‘架子’的老師,就像是我們的朋友,也像我們的‘大家長’,不管是遇到了生活方面還是科研方面的問題,他總能敏銳地發現關鍵點,并及時幫我們‘出謀劃策’。”張媛媛說。
“科學研究不僅需要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還需要追求真理的執著和熱愛生活的熱情。”在劉健眼里,科研工作的“戰績”不僅僅在于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所能得到的成就感。希望學生們能對這份事業感興趣,因為有興趣才會去鉆研和努力。
“求真”“嚴謹”和“務實”……在采訪過程中,筆者不止一次被劉健身上這種精神所感染,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精神讓他成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而科學家就應該追求真理,并且不停地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