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111500000115122718/2024-00715 | ||
---|---|---|---|
文 號 | |||
發布機構 | 自治區科技廳 | ||
主題分類 | 科技 | ||
成文日期 | 2023-12-29 | ||
公文時效 |
科技部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科技賦能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3-12-29 19:00 來源:自治區科技廳
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科技賦能實施方案
(2023—2025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推動《“十四五”東西部科技合作實施方案》(國科發區〔2022〕25號)《科技創新賦能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國科發區〔2023〕24號)等政策文件落地見效,強化科技創新賦能內蒙古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加快打造“科技興蒙”升級版,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黨中央對內蒙古的戰略定位,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推進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上展現新作為,匯聚科技創新資源,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系統化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全面支撐賦能內蒙古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全面完善,綜合科技創新水平穩中有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高于12%,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5%,投入總量達到375億元。技術市場成交額突破百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翻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超過35%,達到全國中游水平,在現代能源經濟、現代農牧業等特色產業領域形成獨特技術優勢,基本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布局,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靈活,科技創新領域開放合作更加高效,創新生態更具吸引力,為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內蒙古力量,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
二、重點任務
(一)重大創新平臺能級提升行動。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快推進高水平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內蒙古優勢科研力量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發揮新型能源應用場景優勢,推動實驗室基地錯位發展,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整合優質資源,推動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特種車輛設計制造集成技術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力爭產出一批突破性成果;加快推動草原家畜生殖調控與繁育省部共建實驗室重組,培育建設草原保護生態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內蒙古實驗室,在現代能源、戰略資源、生態保護、現代農牧業等方向率先培育建設一批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加快提升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層次,在稀土、草業等優勢領域培育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做強做優自治區設施蔬菜、玉米、肉牛、馬鈴薯、大豆、生物育種等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在優勢特色領域創建一批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支持具備條件的單位建設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支持內蒙古建設國家超算中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完善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構建“東數西算”網絡。
(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聚焦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建設一批重大應用示范場景,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作用,開展跨區域、跨學科深度合作研究。圍繞制造業升級、低碳能源轉型、生態環境改善、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等重大發展問題,在能源、奶業、草業、種業、稀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儲能與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重點研發計劃部區聯動項目,有力支撐乳業振興、草業振興、裝備制造業做強做大。支持內蒙古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圍繞內蒙古8大產業集群和16條產業鏈,優化科研布局,組織實施種業、新能源裝備、稀土、水資源等領域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推動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在新能源、煤化工及生態環保等領域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支持內蒙古生態農牧業科技創新和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促進農牧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
(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推動將自治區本級科技類基金整合為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推動科技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治理,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蒙科聚”一張網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梗阻點”引領作用,打造科技研發、資本運作、企業孵化、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總窗口。持續實施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計劃,組織實施一批前瞻性、戰略性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加快推進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設備研發和成果示范推廣。支持和林格爾新區、包頭稀土高新區等自治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在鄂爾多斯培育建設自治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定期發布場景清單,打造一批標桿型示范場景。
(四)研發投入持續提升行動。強化全社會研發經費多元投入,提升研發投入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建立自治區政府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和研發投入聯動機制,引導帶動全社會加大研發經費投入。推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技術交易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地,完善突出創新導向的國有企業考核激勵機制,發揮企業研發投入主力軍作用。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積極推廣“企業創新積分貸”,探索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企業信貸投入,鼓勵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
(五)科技創新人才引育行動。引導高端創新人才團隊來內蒙古兼職工作,支撐更多內蒙古人才團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西部青年學者項目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落實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推進方案,提高區域創新聯合基金效能;持續實施自治區科技領軍人才團隊引育和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推動科技領軍人才梯隊建設;鼓勵創新型人才、數字經濟人才、科技管理人才、技術經紀人等各類人才“帶土移植”到內蒙古創新創業。引進一批“科創中國”產業科技服務團,服務支撐企業技術能力提升,促進科技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呼包鄂烏、赤峰通遼“雙子星座”人才集聚區建設,重點支持呼和浩特成為北方重要的人才科創中心,引導大院大所與呼和浩特深度合作,支撐內蒙古強首府工程。支持鄂爾多斯圍繞“風光氫儲”等新興產業集群和標志性產業鏈,通過建設高能級平臺集聚高層次人才,打造區域人才中心,切實提升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實效。
(六)科技體制改革攻堅行動。落實科研領域“減負賦能”,進一步為科研人員“放權松綁”,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大對青年科技人員激勵力度。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跟蹤評估和督促檢查,解決政策“落實慢”“落地難”等突出問題。完善科技管理機制,實施重大項目“揭榜掛帥”、簽“軍令狀”、“里程碑”式管理等新型組織管理模式,開展“首席專家負責制”試點。提高科技投入效能,持續推進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推動盟市出臺科研經費相關政策措施,擴大經費管理使用自主權。推動國有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研發活動、研發投入“三個全覆蓋”。引導建立科技創新合規免責清單、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清單,科技企業“白名單”等制度。推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產業鏈融合,打造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和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快推進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加強科技型領軍企業培育。
(七)基層科技管理能力提升行動。圍繞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創新型縣(市)建設目標,支持內蒙古科技基礎較好、創新活躍的城市和縣(市)探索創新發展路徑,充分調動盟市旗縣科技管理部門力量,強化監督考核,強調數字技術賦能管理創新,破解基層科技管理弱化問題。充分發揮科技綜合服務作用,解決科技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問題。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根據盟市基礎和特色,針對性布局研發、轉化、服務等不同類型創新平臺(基地),強化部區市縣聯動,協同實施重點產業鏈聯動項目。充分調動基層科技管理部門在建設大學科技園、合作共建園區、發展飛地經濟、導入市場化管理機制等方面的作用,開展各類園區創新評價,推動建設科技創新核心區,實現創新資源集聚、創新平臺全覆蓋。
(八)科技合作交流拓展行動。進一步深化東西合作、南北互動,支持內蒙古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建立跨區域科技合作機制,深度融入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和區域重大戰略。強化內蒙古與科技部會商機制,推動自治區重點關注、重點推動的事項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落實《“十四五”東西部科技合作實施方案》,持續推動科技興蒙“4+8+N”合作機制走深走實,支持上海交大內蒙古研究院、中國農科院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落實《科技創新賦能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推動內蒙古與東北三省在創新平臺、綠色轉型、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合作。推動京蒙協作,實施科技創新倍增計劃,發揮京蒙高科異地孵化器引擎作用,促進首都科技成果、人才資源向內蒙古輻射。加強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內蒙古研究院建設,服務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戰略布局。推動內蒙古與“一帶一路”國家多領域科技合作,強化中蒙俄科技合作,加快建設國際合作基地、聯合實驗室,構筑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
三、強化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科技部、內蒙古自治區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聯動,推進實施方案的統籌協調和實施,切實形成工作合力。充分發揮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領導小組作用,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問題,定期調度工作進展。
(二)加強任務落實。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共同作為該實施方案落實的牽頭部門,做好對接聯絡工作。自治區各地區各部門強化主動意識、責任意識,建立創新協調工作機制,進一步細化推進措施、完善配套政策,確保各項任務舉措落地見效。
(三)加強宣傳引導。加強對科技創新政策的宣傳解讀和輿論引導,總結推廣成功經驗,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吸引國內外更多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來內蒙古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