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民營經濟31條” 科技賦能民營企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發布時間:2023-08-18 22:28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高新技術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而民營企業已成為推動區域創新創造的“生力軍”。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民營經濟31條”)發布,民營經濟從“重要組成部分”和“生力軍”,到“重要基礎”和“重要力量”,從鼓勵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到促進民營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充分表明中央及社會各界對民營經濟重要性的高度肯定和關鍵共識。
為貫徹落實中央“民營經濟31條”文件精神,緊緊圍繞完成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自治區科技廳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為統領,突出重點、攻堅克難、創新機制、深化改革,推動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引導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不斷提升,推動民營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01
促創新
民營企業生力軍作用凸顯
連日來,包頭東寶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寶生物)研發中心實驗室里燈火通明,儀器設備高速運轉,10余名科研人員連續加班加點,加速進行代血漿明膠等多項新產品的研發。
據悉,東寶生物建設了首批中國輕工業明膠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包頭稀土高新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業分站等平臺,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開展膠原、生物醫藥等產學研項目近20項。
“東寶生物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3%-5%投入到科研中,研發團隊碩士學歷占比60%以上,涵蓋了明膠領域所涉及的生物化學、生物工程、藥劑學、營養學、高分子化學、精細化工等專業學科人才。具備了年產13500噸明膠、4300噸膠原蛋白的生產能力。”東寶生物副總經理王富榮介紹,目前企業已擁有授權專利40余項,具有豐富的技術儲備和產業成果。
“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東寶生物將立足膠原產業,創新推進膠原在‘醫、健、食、美’全方位深度應用和布局,開發出更多填補行業空白的新產品,不斷推動企業做大做強。”王富榮表示。
企業是創新主體。今年中央出臺的“民營經濟31條”文件強調,“培育一批關鍵行業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近年來,自治區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高度重視培育科技型企業,不斷推動“科技興蒙”行動向縱深發展,在“科技興蒙”30條的引領下,逐步完善政策支撐體系,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時實施的創新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行動,加快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引導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為企業創新主體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2023年,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呼倫貝爾東北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行業龍頭企業被認定為2022年度自治區科技領軍企業,其中民營企業就占12家,并對新認定科技領軍企業給予每家300萬元科研項目支持。首批次培育認定科技領軍企業具有創新活躍度高、創新優勢明顯、產業帶動能力強等特點。2022年度,20家科技領軍企業高新技術產品收入1385.51億元,研究費用總額超過39.15億元,擁有科研開發人員6067人,申請專利819項。
截至2022年底,全區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589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573家,較2021年分別增長92%、28%。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2715億元、利潤總額1360.26億元。今年以來,已入庫四批次科技型中小企業已達1428家,較2022年同期增長30%。2023年,自治區持續加大對“蒙”字號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力度,對443家首次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1.3億元科研經費支持,激發了企業創新活力,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民營科技企業培育成效顯著。
02
匯要素
提升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
黑黝黝的“如意鐵”其貌不揚,卻蘊含著滿滿的“高科技”。碳排放減少3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減少38%,氮氧化合物減少48%,顆粒物減少89%……內蒙古賽思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思普)的“如意鐵”一經問世,便成為鋼鐵行業降碳減排“先鋒”產品,憑借高品質深受市場青睞。
近期,由賽思普牽頭實施的自治區“雙碳”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掛帥”項目“氫基熔融還原技術研發與工業示范”,已建成30萬噸/年富氫氣體熔融還原示范生產線,經過4月份試生產階段,已超額完成指標值30萬噸的作業率。
“賽思普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內蒙古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組建了氫基熔融還原低碳冶煉技術研發創新聯合體。該聯合體發揮各自成員單位的科研實力和成果優勢,已組建以“博士團隊”為核心40人的研發團隊,并針對氫基熔融還原低碳冶煉技術開展研究,已開發新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氫基熔融還原低碳冶煉技術。”賽思普副總經理張勇介紹,目前已取得授權專利67項,其中發明專利9項。
民營企業是“輕騎兵”“攻堅隊”,他們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中央“民營經濟31條”文件提出,鼓勵民營企業根據國家戰略需要和行業發展趨勢,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按規定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揭榜掛帥”的鮮明導向為民營企業持續研發注入強大信心。進入“十四五”,自治區科技廳把構建企業主導的融通創新生態作為提升科技創新引領支撐能力的重要內容,通過深化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改革等措施,進一步加大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引導力度。2022年,在重大關鍵技術攻關方面,我區不斷探索“揭榜掛帥”“賽馬制”等項目組織方式,繼當年初啟動首批12項技術攻關類“揭榜掛帥”項目的基礎上,又陸續以“揭榜掛帥”機制啟動了“種業”和“雙碳”兩大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圍繞自治區種業振興和“雙碳”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面向全國發布技術需求榜單24個,啟動實施“揭榜掛帥”項目26項,支持區內龍頭企業牽頭組建24個創新聯合體,帶動區內外131家企業、92家高校院所以及兩院院士在內的24位首席科學家參與揭榜攻關。在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中支持企業牽頭承擔項目數占比達到77.6%,帶動企業研發投入15.03億元。截至目前,全區創新聯合體備案達121家,聚集了區內外376家企業、388家高校院所。企業先進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支撐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等自治區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極大地提升了我區主導產業發展的層次,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整體競爭力。
2023年,自治區科技廳明確了工業領域重點研發與成果轉化項目全部支持企業牽頭實施。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中產業化目標明確的項目均由企業牽頭組織實施,2023年啟動的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新能源裝備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種業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共支持實施項目11項,企業牽頭實施的就有10項,共安排專項資金9500萬元,其中支持企業牽頭實施的項目資金8500萬元。
“揭榜掛帥”就是能者上、智者上、誰有本事誰上,是用市場競爭來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的一種機制。
03
優環境 打造創新“高地”
讓“生力軍”無后顧之憂、心無旁騖謀發展。中央“民營經濟31條”文件還提出,“完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和成果轉化機制,調動其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積極性;支持民營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中試熟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支持民營企業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轉化。”為企業搭建了廣闊的發展舞臺,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在此大顯身手,為高質量發展增活力、添動力。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高新區建設發展工作,提出大力實施國家級高新區“提質進位”和自治區級高新區“促優培育”行動,出臺《關于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推動高新區提檔升級,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引導國家高新區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提升創新發展能力,為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奠定了基礎。
打造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相繼獲批。2023年,積極創建國家稀土新材料、草業技術創新中心,提升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同時支持企業牽頭建設自治區重點實驗室41家,涵蓋農牧業、生物、材料、信息等重點領域。同時支持建設自治區級新型研發機構38家、企業研發中心780家。
謀劃創新平臺建設的同時,我區也在積極打造創新“高地”。“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以下簡稱“蒙科聚”)是我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科技興蒙”行動的升級版,是我區科技創新驅動的總平臺。2023年初,王莉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自治區今年將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創“一張網”,把科技研發、資本運作、項目孵化、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等功能集成起來,促進創新要素先“聚合”、再“聚變”,讓創新驅動這個輪子轉起來、快起來。其含義就是將內蒙古自治區的科技資源“聚合”起來,形成“聚變”的效果。截至目前,“蒙科聚”已征集科技成果2984項,技術需求416條,公開掛牌31宗,成交12宗,交易金額612萬元。協調自治區國資委下發《關于開展2023年國有企業技術需求征集的通知》,推動國有企業技術需求與區內外科技成果精準對接。征集全區46家企業技術創新需求67項,46家高校機構等合作研發意向216項,簽訂36項技術服務合同,推動19項產業技術創新項目立項實施。
未來,“蒙科聚”將進一步明確定位、不斷突破,著眼建設科技政策服務的重要窗口、聚焦科創資源的重要抓手和激勵科技創新主體的重要引擎三大目標,加快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和影響力的創新驅動平臺,為自治區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完成“五大任務”提供科技支撐。?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和我區優勢領域,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奏響高質量發展“新”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