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幾字彎”:在“中國乳都”感受一包奶的含“新”量
發布時間:2024-12-22 21:49 來源:新華網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坐落在北緯40度的敕勒川草原,是國際公認的黃金奶源帶。為不辜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呼和浩特市把乳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頭號產業”。一包奶的背后,蘊藏著滿滿的科技含量。
圖為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種業中心拍攝的螺旋塔式牧草工廠。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好奶的源頭是一棵好草。和林格爾縣盛樂鎮臺基營村種植3000畝紫花苜蓿,這里配備自走式割草機、摟草機等大型機械,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基地共種植6個優良品種苜蓿,每年可以收獲4茬,平均每畝產苜蓿干草1噸,產量達到國內較高水平。”基地負責人馬宏偉告訴記者,紫花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美稱,耐寒抗旱,蛋白質含量高,是奶牛的最佳“營養餐”。
呼和浩特市農牧局副局長呂莉華介紹,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全面實施飼草研究與優質飼草種植技術攻關,開展優質苜蓿、青貯、本地化粗飼料等應用推廣。今年,全市飼草種植總面積達160萬畝,可穩定提供400萬噸優質飼草料,飼草自給率達80%以上,基本實現“養殖牧場周邊有草場”。
牛奶的品質、產量如何,還與飼養環境分不開。過去,由于技術有限,對奶牛的管理僅憑飼養員的雙腿和雙眼,養殖場效能低、利潤薄。如今,智能化、數字化設備已在呼和浩特市各大乳企得到應用,為奶牛打造了舒適、安全、健康的養殖環境,提升了原奶品質和單產水平。
圖為在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的內蒙古恒富牧業第三牧場,撒料車在撒飼料。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位于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的優然牧業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全智能無人擠奶機器人、飼喂機器人、推料機器人等各司其職;牧場運營管理系統和物聯網技術結合,全天候監控牧場各個環節,并對牛舍的溫度、濕度、光照等自動調節;智慧牧場系統可以實時掌握奶牛的產奶量、采食量、運動量及健康情況。
在呼和浩特市,生產一包奶,究竟有多快?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產業園,一包包牛奶在生產線上飛速“奔跑”,引來游客連連驚嘆。講解員介紹說:“這里每秒能生產11包牛奶,每小時能生產約4萬包……”
圖為游客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產業園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觀看KUKA機械手工作。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建成規模化奶牛牧場143個,奶產量突破200萬噸,生鮮乳主要質量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呂莉華說,呼和浩特市不僅培育出伊利、蒙牛兩大千億級乳品加工企業,更匯聚了193家規模以上乳制品相關企業,去年乳業全產業鏈營收達2560億元。
經過多年發展,呼和浩特市的良種奶牛存欄量、牛奶產量、人均牛奶占有量、牛奶加工能力等多年穩居全國首位,被譽為“中國乳都”,這里也是同時擁有兩家世界乳業10強企業的城市。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加強科研與新技術研發,著力解決乳業發展關鍵技術難題。伊利通過全球首創的乳鐵蛋白定向提取保護技術,將常溫純牛奶乳鐵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超過90%;攻克益生菌在常溫環境下失活的技術難題,開辟酸奶健康消費新場景。
在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實驗室里,特聘專家侯占群帶領技術研發人員對包埋處理后的益生菌進行常溫狀態下活性檢測實驗。該中心立足“中國牛、中國養殖模式、中國原料、中國裝備和中國品質”五大戰略目標,圍繞“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塊奶酪”全產業鏈進行創新鏈布局。
內蒙古農業大學微生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超5萬株乳酸菌。該資源庫背后的“優良乳酸菌種質資源挖掘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創制及應用”科研項目,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這項科研項目,實現了我國乳酸菌菌種的自有化。”項目主持人、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和平說,“這項突破讓中國酸奶用上了中國菌種。
圖為在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技術人員在監測設備運行數據。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如今,呼和浩特市正在打造全球領先的奶業產業集聚區、人才集聚區、要素集聚區,發揮最大集聚作用,成為全球乳產業的“中國硅谷”。
呼和浩特市市長賀海東說,呼和浩特市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創新力度,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用心做好服務保障,與企業攜手并肩,為振興中國奶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