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攀登 向上突圍
發布時間:2024-11-27 22:08 來源:內蒙古日報
10月12日,“黑土糧倉”科技會戰興安盟示范區地塊水稻實地測產結果顯示,水稻田塊1產量666.3公斤/畝,較常規種植增產9.2%;水稻田塊2產量634.18公斤/畝,較常規種植增產4%。數據表明兩項主要示范技術均取得較好糧食增產效果,實現了保護黑土地和筑牢大糧倉會戰目標。
11月7日,年產2萬噸黃原膠項目在包頭華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試產,產品將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化妝品、石油等行業。該項目利用周邊優質玉米資源,采用最新生物工程和提取工藝,不僅提升了企業、產業的競爭力,還延伸了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填補了包頭市相關產業的空白。
一項項科技成果,生動闡釋出科技“突圍”的重要性。當下,內蒙古各地正以實施科技“突圍”工程為重點,推進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
以點帶面??打造技術樣板
在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低碳示范區,先進插片式方形制氫系統測試平臺已穩定運行近萬小時,隨著設備的迭代升級,性能持續優化,電解反應更加均勻高效,多項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21年,鄂爾多斯市與碳中和研究院、清華大學歐陽明高院士團隊共同成立了鄂爾多斯新能源產業創新中心,該項目作為創新中心的首批標志性創新項目,于2022年8月正式啟動,為鄂爾多斯市提供了安全、智能、高效的先進綠氫制取解決方案。
“按照自治區讓鄂爾多斯市當好科技‘突圍’主引擎、排頭兵的要求,我們以科技‘突圍’為抓手,加快形成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的科技成果,為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卜建斌說,鄂爾多斯市出臺科技“突圍”工程實施方案,統籌規劃制氫、儲運、消納等環節,零碳機場、“車能路云”關鍵技術、高級智能化礦山等多個重大項目有序推進,綠氫產業集群逐步完善,力爭到2030年底前綠氫制造規模達到100萬噸/年。
這是內蒙古實施科技“突圍”工程,以點帶面把科技搞上去、把產業提上來的一個生動縮影。
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人員正在測試玄武巖纖維的絲徑。
內蒙古擁有豐富的玄武巖礦石資源,發展玄武巖纖維產業潛力巨大。今年嫦娥六號返回器所攜帶的五星紅旗就是由玄武巖纖維材料制作而成。
然而,一直以來,內蒙古大量的玄武巖礦石被用于鋪路。
“2022年,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引進玄武巖纖維制備項目,這是內蒙古首個以玄武巖礦石為原料生產高性能纖維的項目。”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玄武巖纖維創新團隊技術主管楊鳳義介紹,研發團隊通過創新研發分布加料技術和多點加熱技術,改造燃料槍結構等方法,提高熔化速率,實現了技術突破。
如今,有了科技的加持,礦石變成纖維絲不再是難題。依托該項目建設的年產2000噸高性能玄武巖纖維中試生產線上,工人把玄武巖石塊倒入熔爐中高溫熔融,再通過噴絲板拉出極細的玄武巖長絲,它的直徑僅為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強韌度卻是鋼材的5到10倍。
產出的玄武巖纖維可以被應用于土建工程、交通運輸、風力葉片和光伏支架等領域。
以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讓研學產金深度融合的模式,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助力科技成果在內蒙古各地、各行業落地應用。
找準團隊??贏得發展主動
赤峰、通遼“雙子星座”,是內蒙古打造的東部地區新增長極。
這幾天,在通遼市的玉米高產示范田,大型玉米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將一株株沉甸甸的玉米穗吞進倉內,經過摘穗、剝皮,顆粒飽滿、色澤金黃的玉米傾瀉而出,很快便裝滿了運糧車。
通遼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核心區,是我國玉米的優勢產區,早在2019年,就開啟了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合作之路,通過玉米技術攻關、集成示范,積極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以密植為增產核心,以水肥精準調控為保障,多次刷新東北春玉米區千畝方和萬畝片大面積單產紀錄。
在霍林郭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00MW復合光伏項目已全容量并網發電,并通過增量配電網在開發區內就地消納。
作為高載能園區綠電替代項目,該項目在降低園區綜合能耗、給企業提供清潔能源保障、推動農業生產與清潔發電有機結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遼市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優勢,將供電結構向以綠色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轉變初見成效,目前全市新能源裝機超過千萬千瓦、裝機比提升至57.8%,綠電占比突破30%。
從田間地頭的玉米高產示范,到工業園區的綠色供電系統,通遼市的科技“突圍”工程推動著這座城市不斷深化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的賽道上實現“硬核”突圍。
這背后,是高層次人才的強力驅動。通遼市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成山、康紹忠等多位頂尖專家圍繞玉米生物育種及高產耕作技術、電力系統配電網技術、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應用等內容,進行深度交流并達成合作,為科技“突圍”工程有序實施提供智力支持。
找準科創團隊,撬動科技創新的實踐在赤峰市同樣精彩。
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豆類作物科研團隊在巴林右旗示范基地開展田間測產工作。
不久前,由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和內蒙古農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高油高產大豆品種赤豆5號選育及配套節本高效栽培技術應用”,經過專家評價,委員們一致認定,該成果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農作物的種子在創新的土壤中得到了收獲。今年,在生長季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造成病蟲害頻發的不利影響下,應用合理輪作施肥、免耕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寬窄行穴播、全程機械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于一體的節本高效配套栽培技術,讓130畝自主培育品種“赤豆5號”大面積種植取樣測定畝產為319.4公斤,顯著提升了內蒙古地區大豆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水平,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該成果的推廣應用,將有效解決內蒙古大豆中熟區域種植模式單一、油分低產量低、化肥施用過量、灌溉水資源浪費、田間管理不規范、機械化收獲損失率高等難題,為自治區提升大豆育種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魏云山表示,科研人員圍繞大豆高油高產、多個性狀聚合難的育種難點和水肥管理關鍵技術進行攻關,通過創新育種方法、利用精準檢測技術、提高田間和實驗室篩選工作力度,成功完成了項目成果的研發。
這樣生動的實踐在內蒙古各地次第上演。
10月31日,2024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辦,會上發布了第五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獲獎案例名單。其中,由中宣部、北京市海淀區和興安盟科右中旗聯合申報的京蒙協作案例赫然在列——小小干豆角撬動了千戶農民年增收200余萬元。
這一成果得益于預制豆角產品生產新技術應用項目。該項目由興安盟吉祥愛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合作,采用風干工藝,將巴彥茫哈蘇木的有機豆角水分控制在3%至5%,用12斤新鮮豆角制作出1斤干豆角,營養豐富、口感獨特,受到市場好評。如今,小小的干豆角,已帶動巴彥茫哈蘇木及周邊1000余戶農戶平均增收2000余元。
當下,內蒙古各地各領域正全力實施科技“突圍”工程,闖出一條獨具內蒙古特色的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
評論
守成無出路 挺膺開新局
科技創新的本質就是在沒有路的情況下想辦法蹚出一條路來。
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科技“突圍”工程,強調“抓緊在科技創新上‘突圍’,積極培育新產業新賽道”。今年的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以非常之舉推進科技創新”。
內蒙古科技創新工作要想后發趕超,必須錨定目標,找好團隊。將核心團隊引進納入專項實施方案,量身定制保障措施,“一事一議”“一人一策”,靈活采取剛性引進、“揭榜”柔性引進、委托開發、異地研發等方式,“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確保研發能力“起跑就領先”。
內蒙古科技創新工作要想后發趕超,必須錨定目標,集中發力。打破常規,在經費投入、人員待遇、要素支持、服務保障等方面,力度大一些、做得實一點,該特事特辦的一定要特事特辦,確保以“點”上的突破帶動“面”上的整體提升。
創新之路,從無坦途。創新越往前推進,越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各方都需要勇于頂著壓力前行,勇于自由暢想,勇于攻堅克難,才能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