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注能 讓科技創新“能量爆棚”
發布時間:2024-11-13 23:27 來源:內蒙古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
今年,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張和平和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路戰遠捧回了2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這是內蒙古近15年以來,沖擊國家科技獎的歷史突破。
突破背后,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對科技事業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視。今年,內蒙古持續優化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環境,強化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加強關鍵領域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建設,加大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快多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梯次建設……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強化人才驅動的鮮明信號,讓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為我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澎湃動能。
頭雁領路??群雁齊高飛
走進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的辦公室,書架上擺滿了書籍資料和榮譽證書,辦公桌上的泥土、秸稈樣本格外顯眼?!斑@些‘土里土氣’的東西,是我們科研團隊攻克保護性耕作難題的關鍵?!甭窇疬h說。
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路戰遠帶領科研團隊以破解保護性耕作在農牧交錯區發展的適應性難題為突破口,“茬、稈、垡”多方式阻風控蝕關鍵技術與裝備系統被逐一突破,農田風蝕減少35%—72%,探索出了世界同類農牧交錯區農田風蝕防治的新途徑,同時讓土地得到“休養”,又減輕了人們的勞作強度,開啟了耕地保護與利用的新方式。
頭雁領路,群雁展翅齊高飛。
任永峰(右一)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做實驗。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任永峰是路戰遠科研團隊中的主要技術骨干之一。近20年,任永峰帶領科研團隊深入陰山沿麓、燕山丘陵、大興安嶺及黃土高原等內蒙古主要旱作區域,從理論創新到技術突破,再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創建了適水保墑種植、量水調虧補灌以及促控施肥培肥技術體系,顯著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
“研發初衷很簡單,內蒙古旱地面積占耕地面積70%以上,就是想要幫助農戶應對干旱氣候提高土地產量?!比斡婪鍢銓嵉脑捳Z里充滿力量。他帶領科研團隊研發的集雨技術成功將原本被認為無效的降雨轉化為有效利用資源。這一創新極大地緩解了旱區降水資源短缺導致的作物出苗難和產量低的問題。同時,其培肥技術的實施,使農田地力顯著提升。研發的系列成果有效破解了長期以來困擾旱作農業的作物水肥利用率低、農田抗旱能力差及產能不足等難題。
連日來,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張向前帶領科研團隊、研究生一行16人在呼倫貝爾市、赤峰市、興安盟、鄂爾多斯市等地的試驗田中,進行秸稈和有機肥還田工作。
20余年,深“耕”大地的張向前,深入田間地頭,致力于農田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地力培育與產能提升關鍵技術及模式研發與應用,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坝衩姿蕝f同減膜增效膜側精量播種技術與裝備入選2024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裝備。該技術及裝備使地膜用量減少20%以上,讓作物出苗率達到95%以上、增產5%以上,將殘膜回收率提高7%—13%,為地膜機械化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睆埾蚯白院赖卣f。
地力培育、農田抗旱……一個個“硬”技術為內蒙古作物豐產保駕護航。
“接下來,我們將結合科技創新和平臺建設,引進和培育一批耕地保護與利用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培育更多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建立一支結構合理、隊伍穩定和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創新團隊,為我區耕地保護與利用提供人才支撐。”路戰遠表示。
窺一斑而知全豹。當前,內蒙古培育11個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團隊,其中,高校的科技領軍人才團隊有7個。這7個領軍人才團隊中,有2人入選“兩院”院士有效候選人、2人入選“長江學者”、1人入選“國家杰青”、2人入選國家青年拔尖人才計劃,5個團隊入選自治區創新創業人才團隊,1人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特等獎、7人獲自治區自然科學一等獎、3人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3人獲自治區青年科技創新獎。
青英匯聚??釋放吸引力
位于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內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科研人員身穿白大褂,操作著精密儀器,潛心鉆研乳業課題。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自2022年獲批以來,已匯聚10多位院士、100多家成員單位、100多名高級行業專家、20多名海外專家以及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員,形成超過5000人的全產業鏈創新隊伍,為攻克乳業“卡脖子”技術問題提供攻堅力量和支撐體系。
“我們以‘解決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利益共享’為理念,建立了‘三循環’的運營模式和‘漏斗型’項目管理機制,引導科研人員共同參與、共同投入、共同受益。中心已布局多個服務平臺和研發中心,實施項目145項,申請專利113件?!眹胰闃I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何劍介紹。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是呼和浩特市引才育才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柔性引進黃維、陳十一、任發政等院士30位、長江學者和杰青15人,創新團隊125個,創新人才700余人,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院士創新中心22家。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今年42歲的劉洋,2023年選擇從北京市來到鄂爾多斯市?!氨究坪脱芯可荚谇迦A大學就讀,畢業后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深造,回國后在北京市多家機構從事低碳城市和能源政策的研究,積累了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在了解到鄂爾多斯市人才引進政策和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科研平臺發展定位后,決定來鄂爾多斯市。目前,已就職于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擔任首席科學家助理一職,從事能源戰略與碳中和路徑研究工作?!眲⒀笳J為,鄂爾多斯市在傳統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擁有全方位立體式的應用場景,在能源轉型和“雙碳”領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目前鄂爾多斯市在積極探索太陽能、風能、氫能、儲能等多項新能源技術開發,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以誠為本,以信立市。鄂爾多斯市兌現了對人才的鄭重承諾,針對名校畢業生,從安家補貼、購房補貼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優惠的人才引進補貼政策。“我獲得了30萬元的安家補貼費。鄂爾多斯市為科研人員創造了非常好的創新環境,期待我的科研事業與城市共贏發展?!眲⒀笳f。
2024年,鄂爾多斯市入選最佳人才發展生態城市全國前50強。這是對鄂爾多斯市以“人才出彩”贏得“城市精彩”的再次肯定。
在通遼市奈曼旗明仁蘇木巴日嘎斯臺嘎查的肉羊養殖培訓班上,青島農業大學“人才飛地”技術團隊的專家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農牧民提高科學養殖技術?!芭嘤柕募夹g很實用,不僅解決了我們日常養殖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更進一步提升了大家的科學養殖水平,有利于提高養殖效益?!鼻皝韰⒓优嘤柕酿B殖戶對此次培訓贊不絕口。
“依托‘人才飛地’平臺,將學校的實用人才、適用技術帶到了田間地頭,實現了人才引育、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鼻鄭u農業大學副教授、“人才飛地”入庫專家李和剛介紹,2023年4月,通遼市與青島農業大學簽署了共建通遼市鄉村振興“人才飛地”合作協議?!叭瞬棚w地”借助高校人才優勢、技術積累和地方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校地合作潛能,在現代農牧業、綠色農畜產品深加工、電子商務等領域提供科技創新支撐,賦能地方高質量發展。
人才薈萃的內蒙古,累計柔性引進院士57名、各級各類科研人員近千名,一大批高端人才參與內蒙古建設,與區內企業、高校、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開展深度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有力推動了內蒙古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掀起了新一輪“到內蒙古去”的熱潮。
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科技興。內蒙古在人才、科技方面打出“組合拳”,協同推進平臺搭建、技術創新、人才引育等各方面工作,通過人才注能,讓科技創新“能量爆棚”。
評論
以更寬闊的視野引才用才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科技創新,歸根結底要靠人才。
新征程中,要把用好創新人才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以更高的站位、更寬闊的視野、更有力的舉措,做好人才引進、人才使用、人才發展、人才服務等工作,將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優勢轉化為滔滔不絕的高質量發展勝勢。
悉心育才,讓人才源頭充盈。要堅定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
傾心引才,讓人才提質增量。要制定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體系和人才工作機制,打破國家邊界、學科壁壘、領域隔閡、文化障礙等限制,引進更多高水平、高層次的創新人才。要注重靶向引才,圍繞未來一個時期科技攻關任務和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升引才精準度和產業適配度。
真心愛才,讓人才生根發芽。要用“海納百川、包羅萬象”的引才胸懷,構建多元化人才引進機制,樹立起“人人皆有用”的觀念,涵養以人為本、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環境,為不斷提高城市、地區綜合競爭力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