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落地之路 科技成果快步“出室入田”
發布時間:2024-10-11 23:39 來源:內蒙古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從“閉門造車”到瞄準市場需求、產業痛點,從論文專利被“束之高閣”到多種轉化形式靈活并存,從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到產學研深度融合……近年來,為了打破阻礙技術成果轉化的瓶頸,國家、內蒙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同時打造全流程、全方位的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讓創新主體的成果轉化之路越走越順暢。
制度松綁??激蕩“源頭活水”
多年來,科研院所、高校無法自主決定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何去何從,相關機構對科技成果的處置審批手續繁瑣,成果轉化收益須上交導致無法反哺后續科研……制度藩籬讓不少源頭創新的“成果”變成“陳果”,轉化“無門”,讓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內蒙古從政策驅動構建創新生態,加速市場與政策相結合,出臺8項具體政策措施,聚合形成“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政策包”,實打實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保障。
2020年起,內蒙古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工作。截至目前,第一批試點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有120多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到田間地頭,實現有效轉化。
8月9日,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內蒙古禾興農牧業公司達成科技成果轉化協議,轉化金額50萬元。
在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南岸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一壟壟植株郁郁蔥蔥,100多畝連片種植的辣椒喜獲豐收,進入采摘期。內蒙古禾興農牧業公司副總經理辛俊杰介紹:“這些辣椒是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楊志剛團隊和我們公司合作選育的新品種‘北星六號’。它的產量要比其他品種的辣椒增產20%以上。接下來,我們還要加大種植面積。”
楊志剛(左二)帶領科研團隊成員對辣椒新品種“北星六號”進行測產。
楊志剛說:“賦權改革后,我們科研人員有了對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更大的自主權。我們可以直接和企業進行對接,而且成果轉化收益的80%歸科研團隊所有。目前,‘北星六號’得到大面積推廣,獲得了農戶、種植企業的普遍認可。”
制度障礙破除后,內蒙古各地陸續出臺激勵性、優惠性和推動性政策,成果轉化鏈條的堵點在改革實踐中逐步打通,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得到極大激發。
2023年以來,包頭市政府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若干措施》《包頭市價值化導向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運行管理辦法》,在全市科研單位全面推行科研成果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三權”改革,建立了登記管理和交易公示制度、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容錯免責機制、包容監管機制,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雙向奔赴”。
包金小(左一)與科研團隊成員正在分析實驗數據。
內蒙古科技大學教授宋希文、包金小科研團隊的“彩色稀土陶瓷粉體制備技術”“熱障涂層材料及其制備技術集成”等專利,在內蒙古晶陶鋯業有限公司進行了轉化,科研人員實現了“名利雙收”。
今年,自治區第二批賦權改革試點單位的數量有所增加——內蒙古大學、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上海交大內蒙古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位列其中,助力內蒙古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形成突飛猛進之勢。
跨界“聯姻”??迸發創新能量
不久前,在“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的助力下,巴彥淖爾市科技局、烏拉特前旗農牧和科技局組織的“多金屬找礦關鍵技術”成果轉化簽約儀式暨成果轉化座談交流會在烏拉特前旗舉行。
會上,內蒙古工業大學與烏拉特前旗弘山礦業公司簽訂成果轉化合作協議。此次合作通過產學研用協同攻關,為礦產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如今,雙向奔赴、同向發力的“聯姻”氛圍愈發濃厚。
9月2日,2024年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車(內蒙古“蒙科聚”站)暨環渤海技術轉移聯盟年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作為環渤海技術轉移聯盟年會輪值省市,開展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車活動并同步召開環渤海技術轉移聯盟年會,成為我區開展跨區域協同創新合作,全面對接京津冀等地區創新資源的重要探索。
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山東等環渤海區域科技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技術轉移機構、科技金融機構等共聚一堂,推進環渤海區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山西和內蒙古同屬于低階煤含量較高、鹽堿地較多的地區,通過科技創新,可以有效實現鹽堿地的改良,增加鹽堿地收益。”前來參會的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腐植酸質量檢測中心主任張彩鳳在會上分享“低階煤制備功能性碳材料以及在鹽堿地改良中的應用技術成果”時介紹,該中心有16項專利,能讓植物的種子在鹽堿土里生根發芽,確保一畝鹽堿地的收入至少達到1500元。
當日,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圓通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針對選礦試驗攻關尋求技術支持,與包鋼集團礦山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溝通交流,為后續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面對內蒙古廣闊的應用場景,愛搏特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明旺帶來了新能源車線控底盤人工智能AI關鍵核心技術。他認為:“活動綜合了各方創新資源,有助于公司的技術之‘花’在市場中結‘果’。”
據了解,呼和浩特市作為環渤海地區內陸合作的戰略中心城市,“十四五”期間,與環渤海區域城市共合作實施了352個項目。特別是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落地后,呼和浩特市已實施京蒙協作成果轉化項目67項。今年,呼和浩特市與北京地區開展市級科技合作項目15項。其中,圍繞工業軟件開發、綠電消納、動物疫苗、苜蓿品種選育等研究方向,支持中科灃文(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聯合呼和浩特市科研院所、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10項。
環渤海技術轉移聯盟年會科技成果轉化持續進行,內蒙古蒙科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將征集的162項科技成果分類、分批在“蒙科聚”技術產權交易平臺進行規范掛牌,并主動對接項目對口的科技園區、產業部門、龍頭企業和投資機構,推動科技成果投向市場的“懷抱”。
共同發力??探索發展模式
蓬勃涌現的科技成果,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源頭。如何找到催生未來產業的優質科技成果?如何培育好科技成果的“種子”,讓其長成“參天大樹”?
當前,內蒙古正以科技“突圍”工程為主抓手,集中資源力量推進科技創新。
“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聚焦“科技突圍”工程,落實“1+15+27科創服務體系”,堅持“走出去”發現好技術、好項目,讓更多研發和應用成果在內蒙古開花結果。
自治區科技“突圍”稀土點位項目,鏈接中國科學院院士蔣成保等31個國內外技術團隊,建設全球首臺套“釹鐵硼磁體粘結工藝與燒結工藝融合制造”等12條示范線,擬突破高超音?速航空飛行器精確控制、航天器核反應堆穩定供電、航海用高靈敏度聲吶和高能激光裝備制造等技術,實現關鍵材料、工藝和裝備自主可控,形成新增產值15億元以上、帶動相關產業產值100億元以上。不到半年時間,已有“稀土彩色墨水屏產業化”等4個項目完成技術研發,并啟動中試線設計和設備選型工作。
日前,“通遼地區6種道地藥材生態適宜性及品質區劃研究”項目啟動。項目啟動會上,通遼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梁旭濱表示:“作為主管部門要做好管理服務工作,繼續支持通遼市市場檢驗檢測中心發揮特色優勢,在中蒙藥材種植科技創新領域出成績、建新功?!?/p>
該項目由通遼市市場檢驗檢測中心牽頭,聯合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通遼市中藥產業研究中心、遼寧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等單位合作實施。項目將應用多種現代分析技術,研究甘草、苦參、蒼術、防風、黃芩、黃芪的生態適宜性,并基于化學成分含量與生態因子之間的回歸分析和相關性分析,開展藥材品質區劃研究,為6種藥材在通遼市高質量種植選區和標準化、規范化、規?;?、集約化推廣種植提供實踐支撐和理論依據。
今年4月,全區首家科技金融工作站在“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正式掛牌成立后,開展的金融產品發布、企業融資需求征集、項目路演、融資對接等一系列活動,為科技企業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融資解決方案。目前,該工作站為正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懷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0余家科技企業累計授信投放貸款13億元,有效緩解了科技企業的資金壓力。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從各級政府到各產業領域,從區內外高校到金融機構,不同領域正共同發力形成優質轉化生態,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讓科技價值在經濟主戰場中熠熠生輝。
評論
讓創新有活力發展有動力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當前,內蒙古聚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以科技“突圍”工程為主抓手,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集中資源力量推進科技創新,凝心聚力闖新路、進中游。
顯而易見,塑強新興產業新動能,要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發揮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聚焦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國際化,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國內外把目光聚焦到內蒙古、把創新資源投向內蒙古、把科技成果落地內蒙古,為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貢獻科技創新力量。
實踐證明,塑強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要大力培育領軍企業家和科學家,培育大批科技創新團隊和卓越工程師。要完善科技人才和產業人才交流互動的發展通道,突出創新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要打破高等學校學科專業壁壘,設置科技產業復合型人才培育體系,改革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交叉學科發展引導機制,培養高水平、多層次復合型人才,推動科技人才與產業人才交流互通,筑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根基。
創新有活力,發展有動力。內蒙古矢志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力護航“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