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打造“塔尖”人才集結“強磁場”
發布時間:2024-09-18 22:00 來源:內蒙古日報
博士后人才是人才中的“塔尖”,是推動科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建立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當于布下了一個吸引創新人才集結的“強磁場”。
內蒙古博士后工作始于1999年,25年來,內蒙古堅持把博士后人才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突破口,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加強博士后科研工作平臺建設和博士后人才招引,為我區“闖新路?進中游”、創新發展和企業轉型升級“添智聚力”。
目前,內蒙古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業49家,在內蒙古大學等6所高校建設31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當前,內蒙古正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增量器”作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建章立制??
鋪就高層次人才成長高速路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正耐智能電氣產業園車間,看到技術人員用激光在一分鐘內就完成了一塊2.5米長、15毫米厚的鍍鋅板的精準切割。流水線上,不同規格的變電設備正在進行生產組裝,這些設備在發電與用電之間、高低壓轉換之間發揮著重要作用。
成立于2018年的正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不斷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已取得發明專利授權9項、實用新型授權16項、外觀專利授權2項,該公司主持參與的“電力電子化新能源配電網柔性調控裝備和工程應用”項目獲得中國發明協會2023年度發明創業創新獎。今年5月,該公司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為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家獲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裝備制造企業。
科研人員在田間開展高粱授粉套袋工作。
冶金、礦業、機械、新能源、食品科學、農畜產品加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逐漸覆蓋內蒙古有資源、有特色、有優勢的領域。
從2003年出臺的《內蒙古自治區博士后工作管理暫行辦法》,到2011年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區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建設的通知;從2018年修訂的《內蒙古自治區博士后工作管理辦法》,到2022年出臺的《內蒙古自治區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意見》,一系列頂層設計釋放出博士后引進“政策紅包”,將博士后制度塑造成為我區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抓手。
當下,內蒙古各地采用政策找企的方式,不斷激發“塔尖”人才活力。
不久前,第二屆包頭人才周開幕式暨“稀土+”全國博士后學術交流活動上,太原理工大學、吉林大學、長安大學、蘭州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被授予包頭市“人才引進示范大學”牌匾,還為人才代表發放了包頭市人才服務卡。這代表著對高層次人才卓越成績的認可與肯定,展示了包頭市服務人才的細致入微、貼心到位。上海交通大學包頭材料研究院張佼深受感動:“這對高新技術企業科研人員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激發了科研人員更大的創新活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撐。”
近年來,內蒙古持續健全“建站匹配經費、進站發放補貼、出站助力科研”的全周期全鏈條博士后培養支持體系,對新建設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給予30萬元建站經費資助;對新進站的博士后給予為期2年,每人每年10萬元生活補助,對出站后留在我區工作的博士后,一次性給予3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
內蒙古自上而下實施人才引進獎勵機制,積極營造有利于博士后等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新生態。
呼和浩特市出臺政策,對承擔市級以上重點科研項目開發任務的在站博士后,按照實際工作時間,每人每月給予3000元補貼。
鄂爾多斯市對新設立的博士后工作站給予50萬元經費資助,對建立產學研合作機構的,經評審給予10萬—300萬元經費支持;對新招收的博士后人員給予10萬元科研經費資助,對在站博士后給予每人每年5萬—10萬元生活補貼,對出站留鄂爾多斯市的博士后給予15萬元科研經費資助。
越來越多的博士后來到內蒙古、愛上內蒙古、扎根內蒙古。截至目前,內蒙古累計招收博士后567人。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包頭材料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李永治關于“鎂—稀土基高容量儲氫材料及大規模儲氫裝置的研究與開發”的論文結題,這一成果將加速推進我區固態儲氫的產業化示范應用。
放眼內蒙古大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成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的催化劑,鍛造高級技術專家的孵化器。
培用結合
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生力軍
院士趙東元(左)正在指導博士后張鵬飛(右)進行二維有序介孔單晶半導體材料的前驅體溶液的制備。
9月10日,內蒙古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里,院士趙東元正在指導博士后張鵬飛進行二維有序介孔單晶半導體材料的前驅體溶液的制備。趙東元告訴張鵬飛:“在合成過程中,除了要細致觀察實驗現象,定量控制試劑用量,更要深入到組裝基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層面,即在分子間作用力的水平思考,才能面向應用。溶液中的單膠束作為介觀結構基元,后續可在功能基底上二維模塊化組裝成薄膜,并誘導半導體晶體基元取向生長形成二維有序介孔單晶器件。”
據介紹,二維介孔單晶器件在太陽能燃料的合成、太陽能電池、光電化學等應用中具有廣闊的前景,簡單的合成方法具有規模化生產的潛力。
博士后馮麗娜正在通過組織學分析確定,合成的新型光診療藥物對小鼠各器官的組織損傷情況。
此時,在另外一間實驗室里,博士后馮麗娜正在通過組織學分析確定,合成的新型光診療藥物對小鼠各器官的組織損傷情況。通過這一高性能有機光診療藥物的研發,有望推動有機光診療一體化技術在臨床疾病的轉化應用。
像張鵬飛、馮麗娜這樣的博士后,內蒙古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里有66個,其中今年新入站30人。目前,內蒙古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申請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和內蒙古自治區自然基金項目多項,促進了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產出。
如何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內蒙古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強化“培養關”,從嚴“考核關”,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考核相結合,以創新價值、能力和貢獻為導向評價人才,使博士后成為學校重要的師資隊伍補充力量。此外,還為博士后提供了豐厚的薪酬及福利待遇,享受教職工子女入學、入托等相關政策。
內蒙古堅持培養和使用相結合,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推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新起點上取得顯著成績。
4月29日,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被批準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連日來,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各個項目的科研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玉米研究團隊、作物與旱作研究團隊和蒙中藥研究團隊的科研人員在田間,仔細觀察作物生長情況、采集樣本,認真記錄數據,仿佛在與大自然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
今年,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在研項目40個,涵蓋了從國家級到地方級的多層次科研任務。其中,國家土壤質量觀測站等9個國家級項目、“科技興蒙”等20個自治區級項目正穩步推進。
接下來,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將以獲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契機,吸引國內外博士后加入,圍繞農牧業關鍵技術突破、新品種培育等方面,緊盯現代農牧業科技研發前沿領域,強化科技創新資源轉化和集聚功能,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扎根內蒙古的眾多博士后堅持“四個面向”,勇攀科技高峰,投身社會實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加快推動內蒙古形成新質生產力貢獻青春力量。
評論
鍛造“博士后力量” 服務高質量發展
博士后是指有聘期、可流動的青年科研人員。博士后制度自1985年在中國正式建立以來,歷經近四十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徑。
多年來,內蒙古持續推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不斷吸引和鼓勵區內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到祖國北疆開展科研工作,使博士后這支高層次人才生力軍成為我區企業科技創新的助推器,為我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冶金、礦業、機械、新能源、食品科學、農畜產品加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逐漸覆蓋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更多領域。如何更好地發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用?如何用好博士后這一青年科研群體的力量?值得深思。
提高各地各單位對博士后工作的重視,充分發揮“自治區+盟市+旗縣區+高校、企業等主體”政策疊加優勢,加快推進人才創新創業服務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與創新發展,以博士后的智力和創新優勢助力地方、企業等快速開展技術與產品創新。深度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資源,以博士和博士后人才為支撐,構建“產業創新+產業孵化+產業加速”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通過搭建高水平交流展示平臺,拓展培養選拔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有效渠道,激發博士后創新創業潛能和活力。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重點聚焦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難題,有效推動產學研融合和博士后科研成果的轉化,讓博士后為科技創新發揮更多“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