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全力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發布時間:2024-12-27 15:42 來源: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這一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992.43億元,較2021年增長25.6%;有研發投入的規上工業企業197家,較2021年增長103%;促成技術合同成交額21.5億元,較2021年增長38%,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達128.4億元,較2021年增長137%;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18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52家,較2021年分別增長44%、2.7倍,均居全區首位。
·····
成績背后是呼和浩特市堅定不移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決心與底氣。自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全市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緊跟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步伐,圍繞兩件大事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任務,全面落實“科技興蒙”行動,加速推進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積極融入“京津冀”國家創新體系,與北京市海淀區攜手共建“兩小時創新圈”,勇擔科技突圍的“突擊隊”,致力于打造區域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奮力建設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
核心技術向“新”突破
何以打造區域科創中心?攻關核心技術,不斷向“新”突破,這便是呼和浩特市的底氣。
走進內蒙古大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精密設備高速運轉,自動化控制系統精準操控工藝管道閥門。呼和浩特和林格爾新區、北京平谷、張家口康保縣的三個生物制品原輔材料生產基地,自動化生產線全力運作,動物血清制品、去纖維蛋白小牛血、培養基、肺灌洗液等新產品接連問世,拓寬產品應用領域。
“大溪生物依托本地畜牧優勢,深度融合上游養殖與生物原輔材料生產,深挖‘牛只’價值。”公司負責人胡偉介紹,大溪生物已獲新生牛血清生產企業達標認證,年銷動物血液制品100噸、牛肺灌洗液28萬升。為保高品質牛源,公司在呼和浩特建1個乳肉兼用牛核心育種場及2個肉牛養殖基地,實現從源頭到產品的全產業鏈布局。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對高科技企業,核心技術突破更是關鍵。呼和浩特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財政科技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年增20%,還設立首家科技金融工作站,推出13款產品、投放13億貸款,發起2億顛覆性技術基金,助力高科技企業成長。同時,我市培育一批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與技術經理人,機構2021年5家增至37家,經理人增至1700名增長28倍,為高科技產業成果轉化筑牢根基。
空天跨尺度計量基準大科學裝置與高性能光柵產業化項目
在科技“突圍”的征程中,呼和浩特市實現多點開花。成功爭取大科學裝置、乳業、乳酸菌三個點位納入自治區“突圍”工程;對標“起跑即領先”部署市級科技“突圍”項目15項,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世界最大空天計量基準大科學裝置開工,國內首個自主產權奶牛“育種一號芯片”、“苜蓿液相育種芯片”研發成功,成功研制新材料尼龍46核心單體,落成投產自治區首條本土信創品牌計算機產線,建成全國首條mRNA動物疫苗生產線。轉化工業軟件、飛輪儲能、智能傳感、聲紋檢測等領域顛覆性技術9項,孵化6家科技型企業。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新落地高新技術項目962項,占總量的32.8%,新注冊科技型企業6441家,占比7.45%,形成“落地一家科技企業、打造一個先進技術應用場景”的模式。
平臺建設向“高”攀升
科技創新平臺是優質創新資源的聚集地。在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新平臺兼具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平臺的雙重“身份”。
? 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憑借“益生菌靶向篩選與常溫包埋穩態化關鍵技術”在行業內獨領風騷。在2024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學技術獎評選中拔得頭籌,榮獲技術發明一等獎。以此為依托,推出高活性益生菌產品,創新包埋菌種檢測方法,推動國產菌種在乳制品領域廣泛應用。截至目前,已斬獲15項發明專利、2項PCT專利,發表61篇科研論文。近三年,相關技術成果在伊利、澳優等企業應用轉化,創造48億元經濟效益,彰顯科技對產業的強大賦能。
乳業國創中心以完善的市場化運行機制,與123家上下游企業緊密合作,成功孵化出10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并全部實現產業化落地。這一過程不僅凸顯科創平臺引領帶動作用,更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賦能經濟的生動實踐。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科研人員正在研討實驗方案
科技賦能產業,創新能力躍上新臺階。呼和浩特市積極推進“一區七中心”建設,成果豐碩。呼包鄂國家自創區加速推進,國家部委實地考察給予高度評價;金山高新區排名穩步提升,“蒙科聚”平臺建成投用,草原家畜生殖調控與繁育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基地落成,和林格爾縣獲批國家創新型縣。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首次開展 “功能型乳制品創制與產業化示范”國家科技項目。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的兩個苜蓿新品種順利通過國家審定,并成功舉辦敕勒川國際草業大會。動物疫苗技術中心正式掛牌“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內蒙古分中心”。同時,交能融合、工業軟件、益生菌技術創新中心以及智能制造研究院這四家研發機構實現實體化運作。“乳酸菌產業化”“農田地力培育”“豬用滅活疫苗”榮獲國家科技進步、技術發明二等獎。
在各旗縣區、開發區,高科技園區、基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核心育種、北斗產業、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蓬勃發展。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構建起涵蓋多個層級的900余個創新平臺,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臺593家,較2021年增長56%。形成全面覆蓋、層次分明的創新平臺網絡體系,為城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平臺、創新載體加快建設,創新資源要素加速聚集。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已然成為呼和浩特市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集聚資源向“合”共贏
獨木不成林,單弦不成音。不斷匯聚合力,呼和浩特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磁場效應凸顯。
呼和浩特市積極響應京蒙協作號召,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倍增計劃”,聚焦重點領域,精心組織平臺項目合作,強化人才與成果對接,緊密聯動北京人才科創資源,推動多領域、深層次合作,為首府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創新動力。
為充分利用北京市優質人才科創資源,呼和浩特市與北京市海淀區簽訂“兩小時創新圈”合作備忘錄,打造京蒙協同創新平臺,成功落地“京數蒙算”智算產業園等一批示范性項目。通過建立人才科創飛地,呼和浩特市吸引北京高端人才與科創項目入駐,形成京蒙創新合作生態。此外,呼和浩特市企業積極與中國農業大學等北京地區的創新主體展開合作,在工業仿真、綠電消納等多個領域實施科技“突圍”項目,累計合作項目超過50項。目前,呼和浩特市科技“朋友圈”顯著擴容,新增13家院士和專家工作站,聚引39位兩院院士、216個高層次團隊,并與131家區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龍頭企業海外研發中心增至15家,開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
科拓生物現代化的益生菌制劑生產工廠
央地協同方面,呼和浩特市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建呼和浩特研究中心,聚焦前沿技術,通過專項基金、對接活動促進顛覆性技術項目成果落地。同時,聯合20余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及高校,共建乳業、草業、動物疫苗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其中動物疫苗創新中心晉升“國家隊”,區域創新能力實現新跨越。新華三集團中央實驗室的運營,整合紫光集團資源,助力我市數字化轉型。
平臺建設方面,呼和浩特市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如上海交通大學呼和浩特科技創新中心已孵化52家企業。圍繞乳業、草種業等重點產業,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形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體系。與歐陽明高、陳十一院士團隊合作,推進重卡換電技術、工業軟件等關鍵領域突破。和林格爾新區推進與黃維院士團隊共建柔性電子未來產業園,拓展未來產業發展空間。
呼和浩特市正以“新”為突破,“高”為引領,“合”為共贏,圍繞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科創平臺新高地、科技資源集聚地,以科技創新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