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發布時間:2024-11-28 16:19 來源:錫林郭勒盟科技局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科技局以“科技興蒙”行動為抓手,全力實施科技“突圍”,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新型科技項目組織形式、“需求+成果”“團隊+項目”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培育高能級創新平臺集聚創新團隊與人才等創新方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最終目標,逐步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策搭平臺的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經濟轉型、產業集聚發展,不斷優化和改善科技創新環境,集聚了創新要素,激發了全社會創新活力,激勵了企業創新意識,激活了自主創新、合作創新的源頭活水,創新驅動發展任務逐步明確,創新環境不斷優化。
一、 以新型科技項目組織形式,全力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與“突圍”。
科技項目組織方式是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提升科技創新供給效率的關鍵手段。2022年以來,圍繞全盟重點領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中“卡脖子”問題,強化科技資源統籌,探索改進科技項目組織形式,深入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組織方式,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統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3年來,盟本級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組織方式,科技專項投入資金1635萬元,重點實施了“錫林郭勒肉羊-高繁烏珠穆沁羊新品系培育”、“錫雜麥”小麥新品種栽培關鍵技術研發”、“地方特色高質量奶酪加工和酸乳清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及產業化應用”、“檸條高效收割打捆裝備研發”、“基于SOEC(高溫固態氧化物電解池)路線二氧化碳和水高溫共電解負碳技術及新質能源系統構建機制關鍵技術攻關”、“酸馬奶儲存期間的后酸化和風味不穩定技術攻關”等6項“揭榜掛帥”項目,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解決了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卡脖子”技術,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攻關了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等地方特色優良品種一胎單羔為主繁殖力低、生產效率低的“卡脖子技術”關鍵技術,目前已形成高繁烏珠穆沁羊、高繁蘇尼特羊核心群各2群,分別達到1050只、586只。高繁烏珠穆沁羊、高繁蘇尼特羊新品系的培育減少母畜存欄數,減輕草原生態壓力,降低肉羊養殖成本,提高肉羊產業生產效益;通過“錫雜麥”小麥新品種栽培關鍵技術研發“揭榜掛帥”項目的實施,2024年1月份申報并通過了“錫雜麥”參與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的審核,2023年、2024年分別部署了18個試驗點150畝的參試,同步申請“DUS”檢測、開展“新品種基因檢測”、“申請發明專利”和“新品種保護”工作。經過兩年參試,“錫雜麥”系列小麥具有分蘗力強、穗頭多、畝用種量少、畝產高的特性,同時具備抗旱、抗寒等特征,屬特殊小麥品種;以“錫林郭勒奶酪”品牌為抓手,積極培育地方特色乳制品產業,奶酪生產中產生大量的酸乳清利用難成為難點、堵點,通過“地方特色高質量奶酪加工和酸乳清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的實施,解決我盟大量酸乳清資源浪費問題,增加酸乳清以及傳統奶酪的附加值,促進錫林郭勒地方特色乳制品產業提檔升級;灌木是草原生態及渾善達克沙地治理的主力軍,但檸條的平茬設備成為制約因素,“揭榜掛帥”項目“檸條高效收割打捆裝備研發”,通過研發無壓倒有支撐的、集成切割、行走與打捆一體的檸條收獲技術裝備,從根本上解決了沙地檸條收割、整稈打包儲運聯合作業機國產化技術裝備的空白,突破灌木機械化收獲技術瓶頸,為我國檸條種植,灌草結合,沙化草地治理,提供裝備支撐。
二、以“需求+成果”“團隊+項目”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科研和生產力的重要橋梁,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一是全力開展“需求+成果”工作模式。面向全社會加大征集技術需求力度,針對產業及企業需求靶向尋訪區內外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促進了產業需求與科技成果精準對接,開展了產學研協同創新,三年來,達成200余項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轉化50余項。通過舉辦錫林郭勒盟科技成果推介大會及舉辦新能源、農畜產品、人工智能、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領域科技成果發布會,發布39項科研成果,簽訂合作項目22項,簽約資金38億元。2022-2024年科技成果登記累計332項,技術合同認定累計29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達到7.96億元,較2019-2021年提高538%、70%、352%,有效激發了全盟技術轉移和技術交易的活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二是推行“團隊+項目”的創新方法,通過科技資金引導性投入,集成式引進前沿技術、高端人才,著力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兩年來,投入科技資金350萬元,拉動區外院校直接科研投入6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5000萬元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產業性落地投產。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團隊退役風機葉片高值化利用國際領先技術、上海交通大學、國內蚯蚓首席專家李銀生團隊等實施了“退役風機葉片高值化利用”、“牛糞的蚯蚓處理技術研發”項目,退役風機葉片示范工程由錫林郭勒盟家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轉化投產,總投資3000萬、年生產2000噸退役、年產值達500萬元;“蚯蚓生態養殖與有機廢棄物處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內蒙古居之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總投資2000萬元,建設年產20000噸有機肥和100噸鮮蚯蚓生產線,建成后生物有機肥可實現銷售收入1550萬元。當前,正在積極推動內蒙古頌達來食品有限公司、二連浩特市西北紅畜牧業有限公司、錫林郭勒盟科諾生態水泥制品有限公司3家公司轉化昆明理工大學“地方特色高質量奶酪加工和酸乳清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及產業化應用”、內蒙古農業大學“羊副產品高值化利用”、西安科技大學 “粉煤灰生產E-Box環保包裝箱”技術的轉化投產,前期合作轉化協議已簽訂,預計總投入1.5億。
三、以培育高能級創新平臺為抓手,打造人才引育“強磁場”。
錫林郭勒盟自治區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嚴重不足,沒有形成集聚吸引頂級科研團隊、高端人才的強磁場,聚焦關鍵,圍繞全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求,以補短板為導向,在盟本級、自治區重大創新平臺、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上進行布局和突圍,統籌布局超硬材料、馬產業、灌木產業、地方特色乳制品等重大平臺建設,到2025-2026年培育盟級技術創新中心(研究院)2家,2027年培育自治區級技術創新中心(研究院)1家,通過重大創新平臺的培育吸引國內外創新資源、創新人才的集聚,實現人才不為所有、但求所有,推動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協同創新、產學研融合的靈活創新機制,實現跨地區、跨領域創新力量優化整合,提升技術持續供給能力。
目前,在創建超硬材料、馬產業、灌木產業、地方特色乳制品等重大平臺建設中引進18個高校科研院所團隊、頂級專家團隊5個參與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突破一批制約全盟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積極引導唐合科技(內蒙古)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浙江工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清華大學機械學院、維貝德(內蒙古)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大學、吉林大學等共同組成創新聯合體,建立貫穿超硬材料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平臺,引進了新型超硬材料國際頂尖專家臺灣宋健民博士及團隊,就“碳化硅半導體加工金剛石工具 ”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目前,生產了第一批半導體用金剛石單晶片的測試產品,填補國內晶圓加工配套空白;在推進灌木生態產業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內蒙古豐佐紀元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林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國家“三北”工程研究院、北京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組建第三方機構,引進中國農業大學、長江學者楊富裕團隊,研制出適合渾善達克沙地復雜地形環境檸條整株切割打捆自走一體裝備,解決高速刀具旋轉與低速摟回割倒檸條的高效收集效果。同時,該公司研發了灌草協同種植、收獲、加工、制粒產業化技術,加快了灌木產業發展。在創建技術創新中心中引進分子育種首席科學家李國婧教授及團隊,在檸條新品種的創制與培育已開展研究,實現從科學到技術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