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加速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
發布時間:2024-08-28 15:15 來源:包頭市科學技術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近年來,包頭市不斷深化科技激勵機制改革,聚焦科技成果轉化,暢通轉化堵點,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落地緩、轉化慢難題,全力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雙向奔赴”。
一是創新機制,破解“不敢轉”。去年以來,市政府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若干措施》《包頭市價值化導向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運行管理辦法》,在全市科研單位全面推行科研成果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三權”改革,建立了登記管理和交易公示制度、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容錯免責機制、包容監管機制。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市農牧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分別制定了《內蒙古科技大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暫行)》《包頭市農科所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辦法(試行)》等措施,消除科技成果轉化的“不敢轉”的“后顧之憂”。
二是試點突破,破解“不愿轉”。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試點,約定成果收益分配,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提高科研人員和團隊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收益分配比例。包頭市農牧科學技術研究所按照“包玉504”項目職務科技成果資金收益分配方案,將其中收益的70%歸研發團隊所有;內蒙古科技大學與內蒙古晶陶鋯業有限公司簽訂知識產權交易合同,對宋希文教授、包金小教授科研團隊的“彩色稀土陶瓷粉體制備技術”、“熱障涂層材料及其制備技術集成”等專利以非獨占許可的形式進行了轉化,其中收益的80%歸許可人所有;包頭稀土院以“普通許可”方式將“特殊性能檸檬酸稀土制備技術”許可轉化至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檢修服務分公司,分公司按照每年該產品實際利潤總額的20%支付稀土院許可使用費,有效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熱情,讓科研人員通過科研活動實現“名利雙收”。
三是謀劃布局,破解“不好轉”。建成“實踐派”“實戰派”新型創新平臺“鹿城實驗室”,打通稀土創新“前一公里”和“后一公里”。深入開展“挖礦找寶”行動,挖掘全市1058項科技創新成果建立可轉化科技成果項目庫,分批次在“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發布,讓科技成果走上“貨架”。創新開展“科創會客廳”品牌活動,累計開展活動30場,邀請北京、上海等高校院所110名專家,發布成果130項,促成合作簽約4項。聚焦“3+5+N”重點產業集群,培育認定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中試公共服務平臺,支持鏈主企業建設一批面向社會開放的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小批量試生產等工程化放大的中試平臺,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施行“先試用后付費”,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奔赴“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