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發布時間:2024-09-18 22:00 來源:《求是》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改革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我們要認真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一、深刻認識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開創科技體制改革新局面,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要深刻把握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部署的重大意義。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當前,我國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引發生產關系變革,推動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的新質生產力。我們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戰略支撐。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成科技強國的歷史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強國要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優越的制度保障始終是世界主要科技強國實現科學昌盛、技術發達、創新實力雄厚、綜合國力領先的關鍵所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家實力之爭關鍵是科技創新能力之爭,背后較量的是誰的制度更優越。我們必須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以更加健全的體制機制,增強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為加快建成科技強國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引領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的實踐所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當前,科技創新以突出的滲透性、擴散性、帶動性廣泛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與此同時,國際形勢復雜嚴峻,世界各國圍繞占領科技制高點的爭奪空前激烈,我國發展面臨創新鏈割裂、產業鏈受阻、資金鏈收縮等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破解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突出問題,加快構建適應引領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的科技創新格局。
圖為2024年9月6日2時3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吉利星座03組衛星發射升空,10顆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 施鰻珂 安迪/編制
二、準確把握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和實踐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堅決破除束縛科技創新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內涵要義。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保證科技事業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進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提供制度保障。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建立科技引領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的制度保障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全領域布局、全鏈條部署,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機制,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制度基礎。堅持系統觀念,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的統籌協調,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釋放各類創新主體和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我國科技事業呈現新氣象。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研發經費、研發人員、高水平論文、發明專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深海深地探測等一大批標志性重大成果,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我國成功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一是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強化,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實現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的系統性重構、整體性重塑。二是新型舉國體制更加健全,創新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加快布局集成電路、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戰略必爭領域,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明顯提升。三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定位和布局進一步優化。四是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持續提升,優化完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建立健全“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的經費管理機制,完善科技監督和評估體系。五是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持續加快,建立健全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制度安排,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優化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制度設計。六是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動力進一步釋放,強化知識價值導向的分配政策,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以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評價改革持續深化。七是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際與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等創新高地加快建設,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更加順暢。八是科技創新開放環境不斷優化,國際科技合作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多層次、全方位國際科技開放合作格局逐步深化。
圖為2024年9月11日,“蛟龍號”結束下潛返回“深海一號”船后甲板。當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維嘉海山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最后一個潛次下潛作業。科考期間,“蛟龍號”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18次下潛作業,搭載十余名中外科學家探索深海。?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攝
三、堅決落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任務部署
《決定》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新部署。我們要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科技大會部署上來,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戰略目標,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主線,不折不扣完成《決定》部署的重大任務,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科技支撐。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新型舉國體制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要強化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統籌。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構建協同聯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儀器儀表、基礎軟件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和經濟結合是改革創新的著力點,建成科技強國不僅要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更要能夠支撐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整體躍升。要從制度上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大力培養龍頭型和高速成長型科技領軍企業。支持有能力的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研究制定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推動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促進科技與教育、人才良性循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要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減負。
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國家科技計劃是政府組織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是提升科技創新供給效率的關鍵手段。要強化科技資源統籌,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統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行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分類管理組織模式,建立地方、企業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科技計劃體系新機制。強化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堅持放權賦能,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科研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深入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鏈主制”等新方式,提升項目實施績效。
提升國際科技開放合作水平,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環境。開放合作是科技的底色,開放才能進步,合作才能共贏,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持續深化政府間科技合作,拓展民間交流渠道。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積極參與國際科技規則制定。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共同應對全球面臨的挑戰,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貢獻中國科技方案和智慧。
(來源:《求是》20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