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 王志剛部長回應關切
發布時間:2023-03-06 09:02 來源:銳科技
2023年3月5日(星期日)上午9時,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開幕會結束后舉行“部長通道”采訪活動,邀請部分列席會議的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接受采訪。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出席活動,并回答記者提問。
以下為采訪活動圖文實錄(部分):
主持人:?
大家好,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現在開始。大會新聞中心邀請了三位部長接受大家的采訪,回應社會各界的關切。三位部長分別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
下面,有請科技部王志剛部長。
人民日報記者:
近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請問加強基礎研究對于建設科技強國有哪些方面意義?科技部如何推動加強基礎研究這項工作?謝謝。
王志剛: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要求加強基礎研究。這是我們黨把握科技創新規律的一個新認識,也是我們國家當前發展階段對基礎研究這個源頭活水總開關,對于底層技術、底層邏輯,所謂黑科技、硬科技有更大需求,也是我們國家在科技創新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歷史性、現實性的要求。
剛才提到怎么去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高度重視,把基礎研究擺在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面向”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具體工作中,我們認真落實“四個面向”,按照這幾個方面推進工作。
一是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連續四年超過6%,與全國研發投入相比,基礎研究投入增速更快。二是在國家創新能力建設方面,基礎研究的能力建設也是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數學研究中心,加強基礎研究基地和平臺建設。三是加強頂層設計。基礎研究屬于科技創新全局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本身也應該進行頂層設計,我們發布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同時圍繞加強基礎研究在創新環境建設、人才評價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基礎領域的研究,往往路徑不清楚、方法不確定、失敗率比較高。對于這樣的研究工作,我們要努力推動形成寬容失敗、鼓勵坐冷板凳的科研環境,對從事基礎研究科研人員的支持方式、研究生態,要給予更好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安排。我們在這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同時,在評價方面要體現分類評價的原則,對于基礎研究的評價和對應用工程的評價,有共性的地方,但同時要有所區別。基礎研究講求十年磨一劍,坐穩坐住冷板凳。
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通過基礎研究才能變不確定性為確定性,變未知為已知。這些年我們關注幾個方面問題。第一個問題,基礎研究的問題怎么提準。基礎研究前沿是大家沒有走過的路,怎么把問題提準,它是一個科學問題,并且是重大科學問題,這是科學家要面對的重點、難點。第二個問題,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是非常難得的。怎么解一道數學難題,一個現象怎么發現,怎么總結其中規律,一項科研過后怎么把方法總結出來,這些都是科研最難的地方,都要依靠人,然后才是成果本身。第三個問題是怎么樣有個好的生態環境。基礎研究更需要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包括國際同行的交流。最后一個問題,是基礎研究的底層邏輯。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一定要把方法論、科研范式搞清楚。這幾方面是科技部在工作中非常關注的,然后才是基礎研究、前沿探索的成果。
這些年,我們確實取得了不少重大基礎研究成果,比如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同時,減少二氧化碳現在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內容,科技可以將它經過一定的工藝、一定的反應,變成工業淀粉。我們在貴州的FAST發現了700多顆新脈沖星,這是基礎研究關注問題和基礎研究中涉及到的觀測分析技術突破,交叉融合形成的創新成果。所以,基礎研究的問題提出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一個是好奇心驅動,一個是在技術創新、應用方面遇到的難題,從基礎上找原理、找方法。
下一步,我們認真落實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落實黨中央關于科技創新,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一系列的重大戰略部署。一是加強由好奇心驅動,進行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二是加強由國家戰略目標驅動,進行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三是加強市場驅動,進行應用型基礎研究。這樣使得基礎研究成體系布局、成系統推進,使得我們的基礎研究與國家戰略、與國家發展目標真正結合起來,而且發揮不可替代的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謝謝。
科技日報記者:
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主體,是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參與者。請問,科技部將如何進一步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謝謝。
王志剛: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我們提了很多年。黨的二十大提出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這使得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務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不僅是技術創新主體,要解決技術問題,同時它也是科學研究主體,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范式形成、新領域研究、新現象解釋等方面,以及這些成果怎么轉化成技術、轉化成高科技產業的各個階段,都要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主體作用。科技要在整個人類進步中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國家安全等方面起關鍵作用,科技的顛覆性、擴散性、滲透性的作用要充分發揮,這些都需要企業來做。
科技部一直在積極推進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在企業設立全國重點實驗室,在企業設立技術創新中心,同時在科研項目申報、科研項目承擔中充分發揮企業作用,核心就是要在科技重大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科技成果的轉化這四個方面都把企業作為主體。只有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而不僅僅是成果應用的主體,才能使企業從源頭全過程參與,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到成果轉化都能發揮主體作用。高科技產品、高科技產業、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它是一體的。
下一步,科技部會進一步加大對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的支持。支持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要努力形成一種生態,有利于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的生態,就是要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同時不管是國有、民營、大中小微企業,只要從事科技創新活動,以科技來提升企業的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科技部都會全力支持,而且在權利、機會和規則三個方面平等支持。
謝謝。
南方都市報N視頻記者:
ChatGPT是近期國內外市場高度關注的熱點,國內企業也宣布有相關業務布局。請問怎么看待這個現象?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有何考慮,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應用前景?謝謝。
王志剛:
ChatGPT出來以后,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實際從技術本身源頭來講,它叫做NLP、NLU,也就是自然語言處理和自然語言理解,這兩方面已經研究了很多年。ChatGPT之所以引起關注,在于它作為一個大模型,有效結合了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它的計算方法有進步。同樣一種原理,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發動機,大家都能做出發動機,但質量是有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盤帶、射門,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從這一點看,ChatGPT在技術進步上,特別是保證算法的實時性與算法質量的有效性上,非常難。我們通過計算是可以把人的自然語言進行理解并且進行對話,但是要達到實時效果是不容易的,這方面OpenAI有它的優勢。
我們國家在這方面也作了很多布局,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也進行了很多年,并且有一些成果,但目前要達到像OpenAI的效果可能還要拭目以待。我們也希望,中國的企業也好,國外的企業也好,大家在人工智能領域能夠有更多的好成果。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怎么樣規范科技倫理,趨利避害。
總的來講,AI這個領域是大方向、大領域,并且它的影響絕不僅僅在科技領域本身,可能還涉及在其他領域的賦能應用。這方面科技部已經作了很多部署:包括AI本身技術發展的一些課題,已經部署了很多年;中國首先提出AI治理方面的“八項原則”;在AI轉化應用方面最近推出智能碼頭等若干個示范應用場景,推動AI轉化應用。
我們希望,既通過科學研究、技術牽引,也通過場景驅動、用戶需求,把它結合起來,使得AI不僅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國科技作出貢獻,也希望從事AI研究、轉化的大學、科研院所、企業自身能夠有更好的進步和發展,為推動AI發展、為國際社會作出中國貢獻。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