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舉行發布會
發布時間:2023-02-24 17:10 來源:銳科技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3年2月24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請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副部長吳朝暉、副部長張廣軍、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司長解敏、高新技術司司長陳家昌介紹“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以下為發布會圖文實錄: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陳文俊: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四場,我們很高興地邀請到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先生為大家介紹“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情況。與王部長一起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有兩位副部長和兩位司長,他們是:吳朝暉副部長、張廣軍副部長,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司長解敏先生,高新技術司司長陳家昌先生。
下面,先請王志剛部長介紹情況。
科技部部長 王志剛: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的各位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關注、關心、支持和幫助,也非常高興在全國兩會前與大家見面,介紹全國科技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舉措新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從自主創新到自立自強、從跟跑參與到領跑開拓、從重點領域突破到系統能力提升,這十年是我國科技事業跨越式發展的十年,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也是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作用發揮最為彰顯的十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開啟了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黨的二十大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首次進行專章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洞察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全國科技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決策部署,攻堅克難、奮力拼搏,各行各業協力攻關,東中西部合作創新,科技產業金融融通發展,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統籌推進,匯聚形成全國上下勠力同心、銳意創新的磅礴力量。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前所未有,作用發揮前所未有,科技賦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顯著標志,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
——科技實力躍升,在全球創新版圖的影響力顯著增強。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萬億增加到2022年的3.09萬億,研發投入強度從1.91%提升到2.55%;基礎研究投入從2012年的499億元提高到2022年約1951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發人員總量從2012年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預計超過600萬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熱點論文占全球總量的41.7%,高被引論文占27.3%。我國不僅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成為了解決全球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科技全面賦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高水平源頭供給。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在量子信息、腦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在若干重要領域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堅持補短板和建長板并重,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激光制造等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積極布局新賽道,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新興技術加快場景應用。聚焦種子和耕地兩個關鍵問題,有力支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創新為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更加精準而全面的支撐。科技創新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充分顯現,深深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發展質量和持久動力,并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更加廣闊的新愿景、帶來更加美好的新期待。
——改革攻堅發力,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多點突破。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在實施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3.9萬家增長至2022年的40萬家,貢獻了全國企業68%的研發投入,762家企業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一輪中關村先行先試在基礎研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科技成果先試用后付費等方面率先開展,23家國家自創區和177家國家高新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環境進一步優化,全社會支持創新、投入創新、參與創新、推動創新的熱情空前高漲。
——擴大開放合作,積極打造有利于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創新生態。開放合作是科技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的必然要求。我們堅持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參與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在應對氣候變化、清潔能源、新冠疫情防控等重點領域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研究,與6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開展聯合資助。“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成果豐碩,建設一批聯合實驗室。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國際大科學工程。在重點領域搭建更多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平臺,為來華工作的各國人才提供廣闊發展舞臺,讓中國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的沃土。
2022年,在全體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捷報頻傳,天和、問天、夢天三艙齊聚天宇,中國空間站傲立太空,夸父探日、青藏科考、微納衛星、量子傳輸、質子治療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3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5%,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4年超過6%。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邁出新步伐,“科技冬奧”保障北京冬奧會高質量辦賽高水平參賽,科研攻關為全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今年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科技領域“開新局、謀新篇”,就是要在重塑發展新優勢中,當好“開路先鋒”;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做好“助推引擎”;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聚焦“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特征和演進趨勢,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立足科技創新中國特色,強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鮮明導向;立足新時代階段性特點,有力保障國家發展和戰略安全。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科技界將進一步堅定創新自信,奮力攻堅克難,勇攀科技高峰,堅定不移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作出科技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們愿意就媒體朋友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謝謝大家。
陳文俊:
謝謝王部長,下面歡迎各位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
新華社記者:黨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請問如何理解?科技領域將如何抓好落實,下一步有何考慮?謝謝。
王志剛:
謝謝您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科技、教育、人才作專章部署,這還是第一次。說明我們現代化建設在資源配置、支撐動力和資源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戰略思路。這就是教育、科技、人才怎么形成“1+1+1>3”,圍繞我國現代化強國統籌發力。我想,這是一個大的戰略考慮。如果沒有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就不會有現代化強國。這既反映了我們對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在不斷深入,也反映了我們現代化強國對科技、人才、教育強國的迫切需要。從整體上看,這三個方面都是國家發展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并且這些因素是基礎性的、影響深遠的、關鍵性的。
前期,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事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二十大對這三項工作部署,就是要求三者繼續發揮作用,并且三位一體、融會貫通,形成合力,起化學反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從三者的關系來看,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三者之間互相支撐又互相促進,同時又圍繞現代化建設全局、現代化強國建設這個目標來展開。這次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一體推進,人才強國、科技強國、教育強國三大目標統籌部署推進,瞄準的都是現代化強國。在工作中,科技部愿意和各相關部門、地方一起,把這三大戰略統籌部署、三大目標一體推進,教育資源、科技資源、人才資源有力協同,相關的政策能夠成龍配套,把各種力量真正聚焦于現代化建設大局,并且在這個大局中檢驗這三個要素的融合效果。
科技領域抓落實就是要緊緊圍繞建設科技強國這一目標來做。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的統籌銜接。我們在做科技頂層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教育問題、考慮到人才問題,目標還是瞄準現代化強國。二是加強科教協同和人才工作。我們在這三方面要有一個統籌。我們已經有相關機制,有些是科技部當主角,有些是科技部當配角,我們當主角要承擔主體責任,當配角我們要配合好相關部門,把工作做好。重點還是要落在科技人員身上,中國要有一大批科技人員,高水平的科技人員,要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符合現代化建設要求的一批人,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創新道路,以人才強、科技強達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謝謝。
科技日報記者:我的問題是關于基礎研究的。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作了許多部署,剛才志剛部長講了基礎研究要“兩條腿走路”,請問在基礎研究方面目前進展如何?下一步怎樣更好地提高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謝謝。
王志剛:
謝謝你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剛才我在開場白講了,我們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基礎研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基礎研究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我們一直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很多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這十年有了很大的進展。科學研究的特點是越往前走,越覺得不理解的東西越多,這是科學家基本的認識,也是對科學敬畏的態度。我們國家到了這個階段,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參與基礎研究的主體和基礎研究的投入,理所當然應該更加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月21日,中央政治局進行集體學習,主題就是加強基礎研究。總書記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同時要求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
科技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我們制定了基礎研究十年規劃,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引導全社會加大投入,包括企業、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也包括捐贈,我們要加大多元化的投入。這些年,基礎研究經費從2012年的499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951億元,年均增長近15%,接近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速度的2倍。也就是說,大家都在增長,但是基礎研究增長的速度更快一些。
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建成了FAST、穩態強磁場、散裂中子源一批國之重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等領域也部署了一批重點項目,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等方面都有一些成果,在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人工合成淀粉、納米限域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二氧化碳影響大氣,這是一個問題,但如果把二氧化碳加上其他的物質,用好的工藝、好的技術把它變成淀粉。淀粉在工業各方面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這樣就實現了循環利用變廢為寶,這都是科技帶來的成果。例子可以舉很多,涉及到國家發展安全,涉及到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特別是重大創新基地、重大項目和高水平團隊的有機結合,快速提升了原始創新能力。
工作中我們看到,基礎研究還是有一些難點,有一些不足。基礎研究首先是能提出問題,提出真問題,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我們常講,關鍵不在答案,在于問題,問題提對了,方向才對。如果問題提得不對,或者問題提得不夠準確,可能會事倍功半。反之,問題提對了,事半功倍。我們可以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的難題中來提出基礎問題,這就是源頭活水,我們也可以憑著個人的好奇心來提問題,這就是自由探索。這兩方面要結合。但是為了解決我們國家現在發展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這兩方面都要重視,我們要從重大的難題、短板、困難中去凝練科學問題。
當前,我們國家在一些方面都有“卡脖子”的技術短板,怎么樣從源頭上找,把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搞清楚,這就需要我們從基礎研究上下功夫。另外,基礎研究還是要發揮優秀團隊、優秀人才的作用。真正的基礎研究,是從提問題到提出好的研究方法,好的研究范式到最后能夠解決問題,回答一些科學難題,同時能夠就一些方法規律作出描述。要真正有一些做基礎研究的高水平科學家以及團隊。科學家既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一種榮譽感,能夠回答科學問題、發現科學問題,形成科學規律性描述,形成一些科學觀點,能夠有自己獨到見解。榮譽感要在這方面體現出來,并且在幾年、幾十年甚至百年后大家還記住這些。現在我們為什么記住牛頓、愛因斯坦、布朗克、巴斯德這些人,就是因為有新發現,總結新規律,這是基礎研究需要的。
下一步,我們會按照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方面的重要指示,按照這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產出重大原創成果這個主線,把目標導向、市場導向和自由探索這三方面平臺都建好,有些是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有些是市場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有些是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讓他們都有舞臺,大家盡展其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聰明才智。一是要加強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往前看,下一步應該干什么。這是非常難的,這就是從0到1。二是加強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中央提出了一些重大戰略目標,支撐這些重大戰略科技是必然的。二十大對現代化強國作出一系列部署,教育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等,必須要有人才,有科技的支撐。我們科技的戰略導向必須要體系化,把若干個珍珠串成一條項鏈。三是加強市場導向的應用型基礎研究。真正產業在應用中發現問題,基礎上找源頭,找答案,找方法。
同時,優化基礎學科的布局,發揮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特點。同時,我們要看到科技真正的希望在青年科學家一代,怎么讓青年科學家有更多機會、更大舞臺,能夠發揮聰明才智,能夠挑大梁,能夠出大成果,從而得到科技界的認可。
最后想說一下,基礎研究是一個潛心研究的過程,所謂“勇闖無人區”,基礎研究向前看是看不到引領、看不清方向。這時候路怎么走,要求有很深厚的科學功底,很好的科學思維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有些是探索,有時候會失敗。因為科學技術的研究,特別是科學的發現,成功的概率很小,所以要準備失敗。所以我們講,要坐住坐穩冷板凳。從態度和方法上來講,科學道路上都是崎嶇的,沒有平坦的大道。古人也有一句話,寧拙勿巧,所謂拙一點就是下笨功夫,自己和自己較勁,時間一長才能拙中出巧,才能出重大成果。這實際上是長期積累,所以拙能生巧。我想請媒體朋友更多關注基礎研究,更多關注科技,使科技真正從娃娃開始就要樹立這樣一種導向,引導大家學科技,用科技,最后自己成為對科技有理解的人,甚至于成為以自己從事科技為傲的人。謝謝大家。
浙江日報記者:對于企業來說,創新關系到它是否能夠長遠發展。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想知道科技部在這方面會怎么落實?尤其關心是否會出臺一些支持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的政策措施。謝謝。
王志剛:
謝謝你的問題,這個問題很重要,請吳朝暉副部長來回答。
科技部副部長 吳朝暉:
黨的二十大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出了明確的部署,從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轉變成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這至少有兩個表明,一是表明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里面的擺位進一步提高,二是表明企業要在全鏈條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企業不僅要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等方面繼續保持主體地位,同時也希望企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把企業明確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從企業角度看,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直接面向市場,對產品創新、產業創新非常敏感。同時,企業也是科技需求的主要提出者,是科技成果市場價值的最終實現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是最活躍的創新力量。
第二個維度,從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看。我國經濟已經轉向了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階段,要求企業作為創新鏈和產業鏈結合點,發揮黏合作用甚至牽引作用,從而貫通起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鏈條。同時,要求企業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方面投入更多力量,這一點也是世界主要科技強國的通用做法和成功經驗。
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企業承擔更大的責任。直面未來新的要求,企業能不能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關鍵要問企業有沒有能力帶動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共同推動高水平的目標導向研發活動。同時也要看企業能不能建立起圍繞創新的激勵機制,吸引凝聚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共同創造市場價值。關鍵還要看這些企業會不會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國際合作,能不能通過開放創新來實現共贏。這些關鍵問題的解決歸根到底就是要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歸根到底要靠市場來檢驗企業的創新能力。所以,有創新才有發展,不創新沒有出路。
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科技部近年來一直在政策、要素和項目等方面持續發力,支持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具體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以及成果轉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下一步要繼續圍繞“四個強化”來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一是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決策方面的主體地位。我們持續支持企業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具體做法包括吸納更多企業界科技專家進入國家科技專家庫,也包括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咨詢座談會議制度,還要引導企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開展研發。
二是強化企業在研發投入中的主體地位。據統計,2022年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已超過3/4,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我們一方面繼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繼續加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落實力度。同時,建立起金融支持企業創新的工作機制,打通科技、產業、金融的鏈條。
三是強化企業在科研組織中的主體地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企業參加或牽頭的占比已接近80%,我們要繼續做好這項工作,使更多企業能夠牽頭組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也鼓勵更多的企業提出科技需求,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以及閱卷人的作用。
四是強化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2022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已達到4.8萬億,企業貢獻了超過80%的技術吸納,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我們要進一步優化政策,支持企業提高成果吸納和成果轉化能力。同時,我們推動技術交易市場和技術轉化機構的有效互動,從而構建起高質量高標準的技術要素市場,使得各種成果在企業端能夠匯聚。
最后在這里再強調,創新不問出身,無論企業是大是小,無論企業是國營的還是民營的,都應該在創新過程中享受權利的公平,機會的公平以及規則的公平。科技部將進一步強化服務支撐,為各類企業營造公平公正創新的政策環境,從而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水平,以及創新的貢獻。當然,我們在強調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大學的作用。謝謝。
王志剛:
科技創新,企業成為主體這是必然要求。我們國家現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高質量發展,成為現代化強國,企業必須成為主體。在這個過程中,既是對企業本身的要求,必須在企業自己的科技自立自強能力上不斷提升,同時國家重視也是一個機會,這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要求。今年我們也會和相關部門、地方和廣大高科技企業一起努力。這些年我們做了不少工作,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了40萬家,中小型科技企業達到了50萬家,他們的研發投入占了全國企業研發投入的68%,也就是說這批企業真的是新產業、新市場的開拓者,是保證國家企業和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個中堅力量,這個力量還要再擴大,不管在規模上還是在質量上,都要進一步提升。謝謝。
路透社記者:近期,ChatGPT在國內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我想請問一下科技部如何看待這種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從監管方面,科技部有何考量?謝謝。
王志剛:
謝謝你的問題,這是一個熱點問題,ChatGPT,請高新技術司陳家昌司長來回答。
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 陳家昌:
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戰略性新興技術,日益成為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生產力提升的重要驅動力量。基于自然語言理解的人機對話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您所提到的ChatGPT最近形成了一種現象級的應用,表現出很高的人機交互水平,表現出自然語言的大模型已經具備了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些特征,在眾多行業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潛力。
從人工智能大的發展趨勢來講,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是人工智能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滲透性、擴散性和顛覆性作用。特別是在科研端,人工智能為生物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的一些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途徑,正在引領科研范式變革。二是在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智能計算、腦與認知相關技術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能領域加速發展,日益呈現群體性突破態勢,特別是“智能+”的范式,在制造、交通、醫療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有些黑燈工廠,工序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產能效。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輔助的診療系統,覆蓋了3000多種常見病,在27000多家基層醫療機構得到應用,表現出人工智能的滲透性很大。
從我們國家研發布局和進展來看,中國政府非常重視人工智能,2017年國務院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在這個規劃指引下,科技部成立了人工智能規劃推進辦公室、戰略咨詢委員會和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這兩年也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和《倫理規范》,啟動了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確定了以“基礎軟硬件”為主體,“基礎理論”和“創新應用”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研發布局。同時依托龍頭企業,建立了一些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一方面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另一方面提升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速度。我們建設了18個國家創新發展試驗區,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各地特色的應用場景。從進展來看,國內學者提出了“神經形態完備性”理論,研發了異構融合類腦芯片,同時國內科研機構研發了中文多模態預訓練模型、圖文音三模態大模型,從技術水平來講也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下一步,科技部將把人工智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新增長引擎,繼續給予大力支持。一是推動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加快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技術攻關。二是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在重大應用場景中錘煉技術,升級迭代,培育市場。三是推動建立人工智能安全可控的治理體系。四是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開放合作。謝謝。
王志剛:
我補充一點,ChatGPT確實挺熱。剛才陳家昌司長介紹了相關情況,記者朋友的問題實際是兩個,一個是怎么看ChatGPT,一個是在倫理方面怎么應對。怎么做到推動發展的同時,兼顧科技的兩面性,加強倫理規范。ChatGPT本身是一個大模型,什么叫大模型?就是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剛才講了,確實在自然語言理解、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有進步的地方,同時,在算法、數據、算力上推進了有效結合。
我們國家對于任何一個新的技術,包括AI技術出來以后,在倫理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對科學技術發展趨利避害,讓利更好地發揮出來。謝謝大家。
中國日報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我想請問各位領導,國際科技合作方面我們現在有哪些部署,下一步我們將會怎么做?謝謝。
科技部副部長 張廣軍:
科學技術是時代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加強科技開放合作是中國政府一貫堅持的原則。在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科技開放始終走在前列。就像剛才志剛部長在開場白中提到的,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人類問題的重要貢獻者。這個問題概括為三個方面進行回答。
一是積極推動互惠共贏的雙多邊政府間合作取得新進展。我們已經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6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科技開放合作新格局。2022年,國際科技合作有力支撐了元首外交和國家重大外交活動,貢獻了多項重要合作成果。同時,舉辦了48場政府間科技合作會議,新簽和續簽了25項科技合作文件,在科技抗疫、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等多個領域與多個國家開展了深入務實且卓有成效的合作。在科技扶貧、創新創業、技術轉移和空間信息服務等方面惠及了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實現新躍升。
二是主動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圍繞全人類共同挑戰提出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主動設置全球性科技創新議題,比如實施“科技抗疫國際合作行動”,推動金磚國家疫苗研發中心建設,牽頭發起綠色電力未來使命,制定“碳中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同時,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參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國在這些重要國際科技組織當中的貢獻度、話語權、領導力顯著提升。
三是進一步加大科技對外開放,營造良好開放創新生態。試點設立了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支持外籍科學家領銜和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鼓勵各國科學家圍繞重大問題共同開展研究,提升應對全人類問題的能力。同時,圍繞外國朋友、外國人才在中國的工作和生活,陸續出臺了一批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政策。鼓勵和支持我國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和地方等主體和科研人員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和交流,實現政府、民間雙輪驅動,促進民心相通、理念融通、要素暢通、設施聯通。
黨的二十大為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指明了前進方向。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元首外交引領,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強政府間對接、深化民間交流,拓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在重點區域、重點國別、重點領域布局新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平臺,在國家國際科創中心實施一批制度性政策性改革舉措,并加大我們國家科技計劃對外的開放力度。面向未來,中國科技開放合作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我們將與各國攜手為推動人類進步和建設美好家園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肩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技創新使命。謝謝。
紅星新聞記者:我的問題是,科技創新的根源在于人,請問科技部在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有哪些進展?科研人員較為關注的減負工作成效如何?下一步在激發廣大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方面,還將有哪些舉措?謝謝。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司長 解敏: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根本,也是起點,所有的科技創新活動都圍繞著人才開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深化人才評價改革,完善科技激勵機制,充分釋放人才活力。科技部始終把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終把解決科技人才的所思所想所盼、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生態環境作為工作重點,推動科技人才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人才培養實現了量質齊升。2022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超過600萬人年,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不斷涌現,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科技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作用顯著提升。
二是激發科技人才活力的體制機制日益完善。去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完善科技激勵機制的意見》,強化使命激勵、貢獻激勵。科技部與財政部、教育部、國資委、中科院等部門聚焦為科研人員排憂解難,松綁減負,加油鼓勁,深化三評改革,提出了“破四唯”的許多硬措施,品德、能力、業績、貢獻評價導向更加突出。持續開展減負行動,推出了減表、解決報銷繁、精簡牌子、檢查瘦身等十多項具體措施。
進一步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部署了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5方面的新行動。支持他們挑大梁、當主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的占比超過80%。
三是科技人才隊伍國際化步伐加快。國際人才交流有利于促進知識傳播、推動知識共享,中國也是國際科技人才創新的沃土。我們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為外國人才來華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圍繞可持續發展,設立了聯合研發計劃和創新基金,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研究,構筑集聚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
下一步,科技部將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目標,強化國家使命導向,統籌國內國際兩類人才資源,通過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強化服務保障激勵,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謝謝。
香港紫荊雜志記者:我們關注到國家高新區總數較十年前翻了近一倍,國家自創區也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試點成果。請問能否舉例詳細說明一下具體情況,下一步還將推出哪些舉措,更好發揮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謝謝。
吳朝暉:
建設國家高新區和自創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1988年批準了首個國家高新區,確立了“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戰略方向。2009年設立的國家自創區進一步聚焦自主創新開展先行先試和改革探索。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177家國家高新區和23家自創區全面落實“又高又新”的要求,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成為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開路先鋒。2022年,高新區、自創區繼續保持蓬勃發展態勢,貢獻了占全國13.6%的GDP,同時在節能降耗方面走在了前列,據統計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為全國平均值的2/3,高新區、自創區為穩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
縱觀高新區、自創區十年的發展,它的顯著成就和突破進展體現在“又高又新”上,高新區、自創區“高”在哪兒?顯著成就體現在“三個高”:一是高水平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國家高新區R&D經費占全國企業研發投入近一半,企業擁有的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全國的比重接近一半,同時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也接近全國的一半。二是高成長企業不斷涌現。國家高新區匯聚了超過1/3的科技型中小型企業、1/3的高新企業和2/3的科創板企業。三是高端產業持續壯大。比如,北京中關村ICT產業規模占全國17%,長三角36個高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過全國一半,珠三角自創區催生了先進材料等一批萬億級產業集群。“三個高”體現了高新區在顯著成就方面所做的貢獻。
另外,高新區、自創區的成就還體現在“新”,概括起來也是三點:一是策源出新,二是改革立新,三是開放創新。策源出新是指高新區成為了重大原創性成果的策源地。比如,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第一臺超導量子計算機原型都出自高新區。同時高新區也成為了開辟新賽道、培育未來產業的主要陣地。比如智能機器人、衛星導航、細胞與基因治療等方面的一些新業態都在高新區土壤中產生。二是改革立新。自創區在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3個自創區都出臺了一系列原創性引領性政策,推動自主創新。比如中關村試點了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以及科研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等改革,都受到廣泛歡迎,目前已形成了全社會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三是開放創新。高新區、自創區都非常重視國際化,70%以上的高新區出臺了國際化政策。高新區在境外設立了2200家以上的研發機構,為構建開放合作新格局提供了支撐。
下一階段,高新區、自創區將怎么做?總的思路和要求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提高戰略位勢,擦亮園區品牌,提升發展水平。具體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高原筑峰。繼續壯大世界一流企業和世界級產業集群,增強原創策源能力,孵化未來產業,打造新時代高新區自創區高質量發展的升級版。二是堅持深化改革。自創區改革一直走在前列,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力度落實自創區先行先試改革措施,下階段的改革主要聚焦兩個高水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水平創新創業生態。三是堅持協同聯動。進一步加強高新區、自創區聯動,相向而行,從聯動中激發創新潛力,打造支撐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方陣,打造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戰略支點。我們將按照“三個堅持”的戰略指向,進一步擦亮高新區、自創區“又高又新”的品牌,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高新區、自創區的貢獻。謝謝。
陳文俊:
時間關系,再提最后一個問題。
總臺央視新聞記者:黨的二十大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作出全面系統的部署,請問在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方面,科技部前期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有什么樣的考慮?謝謝。
王志剛:
總的來說,我們國家創新體系在效能方面,科學性方面,完善性方面都是比較好的,但同時還要不斷提升,不斷完善。因為我們國家科技已經從點的突破轉化為成系統的整體推進、整體提升,科技已經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大國實力實際上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們經常講,能力和成果,能力和產品的關系,能力為主。能力就是因,能力帶來的產品就是果。所以,有什么樣的能力就做什么樣的事情。我們提高能力是起點,是主要著力點,要按照國家戰略提升能力。現在我們的能力到了這個階段,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成為科技強國,進而支撐現代化強國,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能力要成體系,成系統,而不是一個點上的能力。所以從這方面看,能力怎么提升、怎么完善?創新體系怎么樣能夠更科學?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依靠改革。改革是關鍵一招,通過改革來不斷完善體系,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從而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這些年我們始終堅持兩句話,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也是改革,要依靠改革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
一是聚焦國家戰略目標,推動有組織科研,形成一個系統布局。我們要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體系推進科技創新。我們充分調動發揮科研主體積極性,和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實施減負、“賽馬制”、“揭榜掛帥”等措施,支持科研人員真正持之以恒投身科技。我們實施分級分類的管理辦法,提出相應措施,使國家創新體系更加高效。改革就是要在科研活動實踐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體制更加完善。
二是突出使命導向。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科技強國,進而成為現代化強國,是我們的大目標,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我們要圍繞這個使命,完善能力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創新政策、法律、文化、社會,方方面面形成有利于創新的生態,包括我們的科研資源配置,科技評價方式,都要圍繞這個使命,不斷改革完善。
三是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政府不是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主體是大學、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是企業,是一切有志于投身科技、開展科研活動,在科研方面能取得成果的全社會所有參與者。我們要努力構建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包括法律、政策、文化、社會環境,讓更多的人對科技創新感興趣,能理解科技,能參與科技,能把科技作為自己畢生的崇高事業。這個導向我們必須要堅持,堅持按照這個導向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四是要統籌創新布局。我們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東中西部不一樣,城鄉不一樣,但是他們對科技的需求,參與科技的愿望一樣迫切。我們在布局中都要充分考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都有不同的定位,怎么樣讓各種創新力量都能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都能夠看到通過自己的科技創新活動支撐服務國家目標。國家創新體系要把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高科技產業化統籌起來,使各個環節能夠貫通起來,高效運轉,共同支撐科技強國建設。另外,各種資源也要統籌布局,實現高效配置。我們的平臺資源、經費資源、人力資源、政策資源最后都要圍繞國家的戰略目標,特別是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來形成合力,這么多維度,每個維度都有各個環節,把它綜合到一起,就是創新體系。要支撐創新型國家、科技強國建設,進而支撐我們的現代化國家建設和達到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我們要服務國家戰略目標,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使各項創新活動能夠圍繞目標有效連接,運轉更加有效,充分調動激發科技人員的動力、活力、積極性。鼓勵科研人員在科研工作中實現價值,為科學發展做貢獻,由此獲得社會榮譽感,這些都是我們的工作重點。
科技部將會進一步學習領會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特別是黨的二十大關于科技創新的部署,落實到科技部各項工作中,真正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發揮科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希望各位媒體朋友們真正地關心和支持科技工作,不僅是每年兩會前,平常也多關心科技、關注科技、支持科技,為科技鼓與呼,引導社會關注和支持科技發展、科技人才、科技賦能,讓科技引領發展取得更好的效果,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謝謝。
陳文俊:
謝謝王部長和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媒體朋友,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里。
(來源:中國網圖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