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為鄉村振興“解鎖”增收密碼
發布時間:2025-02-23 22:00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農牧業與社會發展科技處?呼和浩特市科技局
來到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驢養殖基地,上千頭毛驢豐腴健碩、毛色鮮亮,或悠然自得地進食,或在飼養員與科研人員的悉心照料下接受“檢驗”,整個基地秩序井然。“這里現有存欄種驢5000余頭,繁殖種母驢3500頭,每年出欄優質種驢苗2000多頭。”精準分析血液生化指標和乳、肉成分,是監測驢營養狀況和實施靶向營養調控的關鍵,能為開發優質驢乳、驢肉產品筑牢根基。談及養殖經驗,閆素梅教授目光中滿是自信與堅定。
自2016年起,閆素梅教授加入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員專家隊伍。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的學術講臺邁向鄉村振興的一線戰場,她用8年時間,以實際行動為富民增收、科技興農打造了具有示范意義的“新興樣本”。
閆素梅教授在養殖基地
“養驢真能賺錢嗎?該怎么養?能賺多少?”養殖戶杜江興回憶道,“剛開始問題一個接一個,成本高,效益也不好。多虧了閆教授用心指導,情況才逐漸好轉。”閆素梅教授帶領團隊到現場開展培訓,為養殖戶和企業飼養人員發放飼料原料及實用技術手冊,傳授實用技巧。根據飼料原料市場的動態變化,持續調整日糧配方,從粗飼料和蛋白質飼料資源高效利用方面進行精準營養調控,優化飼喂方案,幫助農戶合理選擇原料,確保驢只健康生長。
閆素梅教授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共同組建“驢健康高效養殖技術服務團隊”,整合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圍繞母驢繁育、營養調控、飼料配制優化、飼養管理以及環境質量控制等一系列規模化生態養殖技術,探索確立了“實用飼料配方研制-繁殖母驢高效生產-驢駒健康培育”模式,用技術為養殖戶帶來看得見的收益。“養一頭育肥驢,看著它在育肥期一天能長一斤多肉,一頭驢的利潤可達3000-5000元。”杜江興滿臉笑意地說,“養驢就像有了自家的‘小銀行’!”
技術不僅要為養殖戶提供堅實支撐,更要為整個養殖業保駕護航。面對近年來驢養殖產業存欄量下降、飼料資源短缺、蛋白質飼料進口依存度高、養殖成本高昂、養殖效益不佳等諸多難題,閆教授帶領科研團隊與內蒙古草原御驢科技牧業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完成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 “肉驢規模化生態養殖技術集成及產業化示范”。制定并頒布《繁殖母驢飼養管理技術規范》《驢駒補飼料的配制及飼喂技術規程》等多項實用地方標準,成功研制驢用添加劑預混料、精料補充料和全混合日糧等6套實用飼料配方并推廣應用,為企業培養技術骨干,助力企業深入挖掘驢養殖產業發展潛力,為驢養殖產業添智提質。
閆素梅教授團隊赴企業進行技術指導
“閆教授用技術讓養殖戶的錢包鼓了起來,也為企業贏得了良好口碑。”?內蒙古草原御驢科技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白晉宇稱贊道。2024年,在閆教授團隊與企業的聯合攻關下,母驢受胎率達到85%,驢駒成活率達到93%,驢駒初生重達到30kg以上,4月齡和6月齡驢駒體重分別達到110kg和150kg,養殖成本降低15%,企業售出的驢苗深受市場青睞。目前,內蒙古草原御驢科技牧業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種驢養殖企業,顯著提升了內蒙古驢養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科技特派員制度以科技人才為主體,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紐帶,有利于推動鄉村振興,助力科技興農。今年,自治區科技廳將繼續指導各盟市加大對科技特派員、特派團、“三區”科技人才的動態管理和調度,提升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積極探索政府推動、部門配合、制度保障、注重實效的服務模式,根據縣域實際,梳理技術創新需求,定期組織特色科技服務活動,推動縣域特色產業創新發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