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我眼中的內蒙古科技創新
發布時間:2025-02-19 23:32 來源:自治區科技廳辦公室 綜合保障中心
近日
DeepSeek霸屏熱搜
熱度不減
DeepSeek是由
國內人工智能公司研發的
大型語言模型
以其獨有的技術穿透力
數據整合力與生態共生力
贏得了廣泛贊譽
一場源自中國的
“DeepSeek旋風”
席卷全世界
今天
小編帶著好奇
與DeepSeek對話
看看它眼中的
內蒙古科技創新工作
是什么樣的
DeepSeek,你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再補充幾點。
2024年,是實現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是推進創新型內蒙古建設再上新臺階的奮進之年,全區科技工作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決策部署,緊扣辦好“兩件大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以實施科技“突圍”工程為引領,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升。2024年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全國排名提升4位,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產業創新指標增速均進入全國前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增長率居全國首位。
——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長。全區財政科技支出86.47億元,剔除一次性因素同比增長20%。202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創歷史新高,達到228.1億元,提升至全國第22位,接近中游水平。
——科技“突圍”工程起步成勢。選定“4+1”“突圍”點位,部署36項重點任務,集聚11位院士、百余家創新主體承擔攻關任務,成功研制一批填補行業空白的新技術、新產品、新產線,科技“突圍”工程引才聚智、牽引全社會創新的效應初步顯現。
——國家科技獎勵實現突破。內蒙古農業大學張和平團隊“優良乳酸菌種質資源挖掘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創制及應用”和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路戰遠團隊“北方農牧交錯區風蝕退化農田地力培育關鍵技術與應用”等2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實現8年來零的突破。
——區域創新集聚效應突顯。呼和浩特、包頭國家高新區全國排名分別提升9位、7位,包頭稀土高新區躋身全國前70強,連續6年實現爭先進位。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活躍度、可持續發展指數均列全國第三位。
——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全球最大容量構網型儲能樣機成功運行,全國首臺“零碳排放”重型礦用卡車、首套煤礦5G智能控制終端、首條可摻氫高壓長輸管道在內蒙古投入使用,生態風險預警、單原子催化、超高徑向彈性氣凝膠纖維合成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成果,基礎研究項目成果中52%的高水平論文被SCI、EI、ISIP等三大權威檢索收錄。
——“蒙科聚”聚合聚變成效初顯。轉化科技成果308項、金額4.36億元,分別增長12.3倍和36倍,帶動全區登記技術合同2412項,成交額82.45億元,首次突破80億元大關,同比分別增長8.7%和33.61%。
聽你這么講,2024年真是收獲滿滿的一年,2025年,你們打算如何“大展拳腳”呢?
2025年,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第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和自治區兩會精神,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以實施科技“突圍”工程為牽引,聚焦破解創新堵點卡點,全面落實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舉措,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辦好兩件大事、闖新路進中游提供強大動力與堅實支撐。
2025年工作目標
●保持政府科技投入剛性增長20%以上,引導全社會研發投入大幅增長;
●落實助企行動要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力爭突破5000家;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布局建設能源、制造業、農畜產品深加工等領域重點產業鏈創新聯合體10家;
●新建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各10家以上,布局科創飛地8家以上;
●發揮好“蒙科聚”總樞紐總平臺作用,力爭帶動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突破100億元。
2025年重點工作
◆抓政治建設,把準工作方向
強化自治區黨委科技委統籌職能,加強頂層設計,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健全高效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自治區黨委科技辦作用,統籌推動創新政策一致性評估、創新平臺體系化布局、創新任務一體化實施,整體推進科技改革、發展與安全協調共進。持續強化科技系統政治機關建設,推動政治理論學習與科技業務融合開展,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學習培訓機制,切實提升科技戰線黨員干部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抓前瞻規劃,高位謀劃創新
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自治區發展實際,充分發揮科技咨詢委、專委會及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內蒙古研究院智庫作用,強化決策支持與科學指引。堅持按照“圍繞統籌謀創新、聚焦需求布創新、壯大主體抓創新、深化改革促創新、開放合作助創新”的總體思路,以前瞻性思維和系統化理念編制自治區科技創新“十五五”規劃。全力做好“內蒙古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戰略重點任務研究專項戰略咨詢研究課題”研究和成果運用。
◆抓“突圍”工程,加快取得突破
持續實施科技“突圍”工程,找準點位,“自下而上”凝練“突圍”需求,“自上而下”承接國家項目,用好“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競爭擇優等項目組織方式,深化多點“突圍”攻堅機制,以“領域突圍、點位突破”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效能。對于已布局“4+1”點位,一手抓產出,加快出產品、建產線、成產業;一手抓拓展,加快布局新項目、新任務,解決重大技術難題。新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生物技術等3個新點位,完善實施方案,實質性啟動實施重大科研項目,努力取得一批“首”字號、“最”字號標志性成果。
◆抓轉化融合,支撐產業體系
加快推進“蒙科聚”2.0版建設,推動構建從科技研發、成果應用、中試轉化到市場推廣的全鏈條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供需精準對接,深化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為創新潛力釋放創造更好的“軟空間”,打造更加開放、協同、靈活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布局一批重點產業鏈創新聯合體,開展全鏈條有組織科研,推動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落實“助企行動”要求,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隊伍,支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安排部署一批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科技項目。助力“重大項目謀劃行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應用示范,支持重大產業招商項目開展研發攻關,推動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抓政策落實,構建高效體系
實施“科技政策落地強化年”活動,完善“1+7+N”科技政策體系,為創新主體提供創新規劃、人才引育、科技金融和經費改革等全方位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開展科技創新政策一致性評價,形成同向發力的政策體系和良好創新氛圍。圍繞政策落地“痛點”“堵點”,加強政策宣傳解讀,建立政策內容直達基層和創新主體的傳播機制,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使好的政策真正發揮效力。實施“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強化評價監測和引導獎勵,推動旗縣科技工作有人管、有事做、有成效。
◆抓平臺升級,打造高能載體
實施“平臺培育”行動,提升國家級平臺“頭雁”效應和服務功能,統籌全區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出臺“白名單”制度,推動科技資源向重點領域和關鍵創新節點集中,加速構建協同高效的創新平臺體系。聚焦科技“突圍”點位和重點產業鏈,體系化布局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概念驗證中心、實證中試基地等創新平臺,服務重大攻關任務實施,強化“科技創新—產業應用”的關鍵支撐作用。持續支持乳創中心、特種車輛、白云鄂博全國重點實驗室能力提升,加快爭取懷柔實驗室內蒙古基地、呼包鄂國家自創區、草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1家國家高新區獲批建設。高標準建設好大青山實驗室、鄂爾多斯實驗室,支持建設鹿城實驗室。
◆抓創新生態,營造良好環境
落實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強化政府投入引導作用,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引導金融資本、產業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落實“英才興蒙”工程,強化人才驅動,擴大科技“突圍”工程引才效應,集聚戰略科技人才資源。探索建立頂尖人才“一人一策”培養機制,緊密銜接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做好科技領軍人才梯次培養。擴大青年科技人才“蓄水池”,強化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跟蹤培養,探索遴選優秀青年人才,給予長周期穩定支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凝聚協同推進科普工作合力,加強統籌協調、規劃引導和督促檢查,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科學素養。
◆抓區域合作,構建協同網絡
落實區域合作深化行動要求,轉變角色,加快融入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持續開展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推動落地一批標志性合作項目;立足我區豐富應用場景,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東北地區和沿黃省區在能源、資源、算力等方面的科技合作,抓好已簽署協議重點事項落實見效,探索跨區域科研成果共享、技術轉移協作、人才培養交流等模式;深化“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提升自治區在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中的參與度和競爭力。
心中有目標,腳下有力量,2025年加油!
在與DeepSeek的交流中,我們了解了2024年內蒙古科技創新取得的新成效以及2025年科技創新工作思路。
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人工智能時代撲面而來,在這樣一個時刻,DeepSeek這個名字也仿佛一個隱喻,提醒和激勵著我們,繼續“深度求索”,向著創新無人區,科技的星辰大海繼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