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特稿 | 科技鑄就輝煌 創新引領未來
發布時間:2024-10-01 08:23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辦公室 綜合保障中心
科技是國家繁榮之基,創新為民族奮進之魄。新中國成立75年來,內蒙古牢牢把握每一個歷史節點,堅持以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科技事業一路披荊斬棘,書寫高質量發展壯麗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全力實施科技“突圍”工程,發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沿著建設科技強國宏偉藍圖奔騰不息,勇闖新賽道、搶占制高點,向“闖新路進中游”目標不斷邁進。
從無到有
科技事業大步向前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科技基礎可謂“一窮二白”,科研機構寥寥無幾,科技人才嚴重匱乏。回顧75年,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內蒙古從傳統農牧業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到如今現代化產業體系蓬勃發展,每一步都離不開創新的支撐。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內蒙古考察、五次參加全國兩會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對內蒙古發展寄予厚望,賦予內蒙古“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繼續建設好“模范自治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內蒙古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羊煤土氣”到“風光無限”,“一粒硅”到“一顆芯”再到“一片云”......“科技興蒙”吹響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沖鋒號,內蒙古搶抓歷史機遇,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區域創新網絡、全球創新網絡,加速匯聚創新資源,構建新發展格局來攻克科技難關,蹚出了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創新之路。
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相繼問世,培育出世界首例試管山羊和國內首胎、首批試管綿羊和試管牛,成功研制世界最大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世界首創氫基熔融還原冶煉技術成功落地轉化,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催化劑領域接連取得突破,揭示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水分利用效率增長停滯的現象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雜志發表。
一批重大創新平臺載體提質增量,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先后獲批,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特種車輛設計制造集成技術兩家實驗室進入全國重點實驗室序列,“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發揮“聚合聚變”作用,貫通需求、要素、轉化,不斷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體系建設日臻完善。
一批創新型企業茁壯成長,從2012年不足千家,到現在40家科技領軍企業、1905家高新技術企業、253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型企業經濟貢獻和創新活力不斷躍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顯著增強。
2023年,創新綜合潛力位列全國第10位。2024年1月-8月,全區專利授權量17220件,同比增長19.25%,全區累計專利授權量達17.3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專利擁有量首次突破兩件。
創新引領
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50萬第三次!成交!”
在第五屆全國種公牛拍賣會上,一頭華西牛以50萬元的當場最高價成為“標王”,同時參加拍賣會的45頭華西牛種公牛拍賣金額達1278萬元。
1978年起,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與我區科研單位合作,幾代科學家團隊歷經43年的雜交改良和持續選育,成功育成體型外貌基本一致、生產性能突出、遺傳性能穩定的肉牛新品種“華西牛”,一舉打破我國當前肉牛核心種源嚴重依賴進口局面,是我國種業翻身仗代表性成果。
科技創新并非一蹴而就,更非偶然為之。75年來,內蒙古持續推動農牧業、工業、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煥新升級,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重載運輸邁進“氫時代”,“蒙”字號新材料享譽世界,全球最大乳酸菌基因組數據庫在內蒙古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項目落地,新型固體儲熱技術率先在內蒙古應用,密植高產示范創造東北春玉米大面積單產紀錄......
一個又一個“從0到1”的突破,一項又一項全球首個,是內蒙古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生動縮影。
科技創新的本質就是在沒有路的情況下想辦法蹚出一條路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高質量發展的艱巨任務,內蒙古如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突破方向,推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從而在科技競爭中取得優勢?
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科技“突圍”工程,積極培育新產業新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之進促高質量發展之穩。
面向“形成新質生產力”這一目標,自治區緊密銜接國家前沿創新布局,對標“起跑即領先”要求,首批確定乳業、稀土、儲能、氫能、大科學裝置等共5個突圍點位,吸引湯廣福、李衛、孫寶國等院士專家領銜的多個國內頂尖科研團隊參與“突圍”攻關,以點上突破帶動面上躍升,開辟建設創新型內蒙古新賽道,打造契合區情實際的新質生產力。
當前的內蒙古,創新活力如泉涌勃發奔涌,圍繞“國家所需、區域所能、民生所系、趨勢所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特色,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一路向“新”而行,科技之光照耀廣袤大地。
深化改革
持續激發創新活力
全區共登記技術合同795項,同比增長8.1%,合同成交額27.98億元,同比增長24.5%;為科技企業融資30.6億元,增長率159.3%;內蒙古工業大學通過“蒙科聚”完成歷史上首個千萬元級轉化成果......2024年前7個月,“蒙科聚”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折射出從“盆景”到“森林”、由“勢”轉“能”釋放的強大動能。
“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作為內蒙古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改革“試驗田”,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突破口”,實現技術要素順暢流通和高效轉化,煥發出澎湃新動能。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目前,“蒙科聚”科創“一張網”已匯聚各類創新平臺和科研機構4472家、創新型企業3443家,集聚1.2萬余名科技人才,入駐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5534臺(套)、科研團隊401個,引導組建創新聯合體121個、新型研發機構38家,新培育科技領軍企業2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965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家以上,實現1.4萬項業務“一網通辦”。
創新驅動發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黨委政府高位謀劃部署,強力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出臺“科技興蒙30條”《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科技賦能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科技激勵的若干措施》等硬核政策,科技獎勵推行“提名制”,深化科研經費“放管服”改革,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同時還將引進的高端人才團隊納入專項資金支持范圍,以空前力度支持科技創新,構建更加優越的創新環境和更為開放的科研生態。
聚焦加強研發投入、加快青年人才培養,出臺一系列改革舉措,建立自治區政府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和研發投入聯動機制,全區財政科技支出由2021年的35.3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78.2億元,增長122%。2024年自治區本級預算安排科技支出達到34億元,同比增長20%;2024年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和資助金額均創歷年新高,同比增加30%,科研人員創新活力進一步被激發。
2021年,自治區采取“揭榜掛帥”等新型方式,優化項目組織機制,以國家和自治區戰略布局為導向,充分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廣泛征集產業“卡脖子”難題,通過政府張榜、重大任務牽引方式,集聚國內優質創新資源,助力企業解決重大關鍵技術難題。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在種業、雙碳、新能源裝備、稀土、防沙治沙等領域實施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項目共74項,如:中重稀土合金制備及應用技術、全球首套兆瓦級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示范項目等一批先進成果落地轉化。
新起點,新征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內蒙古錨定建成科技強國宏偉目標,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