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 | 內蒙古:激活“科技+人才”引擎,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布時間:2024-09-23 22:06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人事處
開欄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做出系統部署,提出了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新要求,為推進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創新內蒙古推出“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系列報道,圍繞“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著力培養造就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等多個角度,梳理回顧自治區近年來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實踐與成效。敬請垂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
今年6月,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張和平和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路戰遠捧回了2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這是內蒙古在近15年以來,沖擊國家科技獎的歷史突破。
“歷史突破”的背后,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對科技事業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視,釋放出鼓勵科技創新、強化人才驅動的鮮明信號。
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優化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環境,強化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加強關鍵領域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建設、加大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快多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梯次建設,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為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澎湃動能。
擎旗定向
構建領軍人才大格局
初秋時節,走進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的辦公室,最引人注意的不是書本資料和榮譽證書,而是散落在桌面上的泥土和秸稈樣本。“可別小瞧這些‘土里土氣’的東西,這是我們團隊攻克保護性耕作難題的關鍵。”路戰遠說。
“巧妙利用秸稈,實現對貧瘠耕地的改造。越是條件艱苦的地方,改造后的潛力就越大。”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路戰遠以破解保護性耕作在農牧交錯區發展的適應性難題為突破口,“茬、稈、垡”多方式阻風控蝕關鍵技術與裝備系統被逐一突破,農田風蝕減少35%—72%,探索出了世界同類農牧交錯區農田風蝕防治的新途徑,成為讓土地得到“休養”的同時,又減輕人們勞作的耕地保護與利用的新方式。
內蒙古持續加大投入力度,調動各方面優勢資源,大力支持領軍人才組建創新團隊、實施創新項目、培養青年骨干,努力激發領軍人才“頭雁”效能,打造人才發展“雁陣”格局。
截至目前,路戰遠團隊累計推廣面積超過了2億畝,增產糧食200多億斤,農業增收節支230多億元,有力支撐了農牧交錯區耕地保護與利用,實現了區域農田地力和產能雙提升。
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堅持重點支持、梯次培養、科學評價、突出貢獻、嚴格規范、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實施科技項目,對接產業升級、動能轉換實際需求,推動形成了以領軍人才為主,中青年科技人才為中堅力量,梯次結構合理的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盤活科技資源,釋放創新活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青英匯聚
釋放近悅遠來吸引力
內蒙古礦產資源豐富,露天礦區現場地質環境復雜,邊坡垮塌一直是礦山最大的安全隱患。為了更好地服務自治區礦山安全生產,自治區雷達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任、內蒙古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黃平平教授自主研發的全方位微變監測雷達正守護著北疆礦山的安全。
2010年9月,黃平平從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博士畢業后,來到內蒙古工業大學擔任教職工作。面向自治區礦山安全的重大需求并結合個人興趣,他將研究聚焦在“微變監測雷達”研發上。“通過調研發現,自治區礦山安全監測潛在需求巨大,而我所學的雷達技術在這方面有巨大的應用潛力,但其中有待于解決的技術問題也很多。”黃平平說。
黃平平帶領團隊在雷達成像新方法新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合成孔徑雷達(SAR)草原定量遙感理論與方法、地基弧形合成孔徑微變監測成像新體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團隊研制的地基微變監測技術也從早期的60°到90°直線掃描,發展到弧形孔徑圓周掃描新體制,逐漸走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是山東人,扎根內蒙古是因為這里更需要我,這里有草原般廣闊的干事創業平臺。”黃平平說,青年科研人員要勇于走出實驗室,到各種應用場景中去做科研、做有實際價值的科研,研究成果一定要經得起現場各種復雜環境檢驗。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自治區科技廳高度重視加強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采取一系列舉措,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相關考核、評價機制,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筑巢引鳳
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非常感謝院士的鼎力支持,讓我們把小玉米發展成為大產業。”內蒙古真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鈞如是說。
“鮮食玉米材料受光溫影響較小,要加強鮮食玉米的選育工作,注重鮮食玉米材料的收集,加強鮮食玉米組合的鑒定工作,鑒選品質優良的品種,開發實現產業化經營”。這是中國工程院榮廷昭院士針對近期玉米市場給內蒙古真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新思路。
圖片來源:內蒙古真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院士專家面對面,主要得益于內蒙古真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玉米種業科技創新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成立。院士工作站把開展玉米抗非生物逆境及抗病蟲種質資源的引進、鑒定、改良和利用,以及玉米新品種選育作為首要課題,把人才培養作為第一要務,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玉米種業的發展水平,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服務,推動內蒙古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真金種業科技只是內蒙古集聚高端智力資源助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一例。
今年,我區又新增備案7家院士專家工作站。至此,我區共建成52家院士專家工作站。為內蒙古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勁支撐。
一直以來,我區瞄準與重點產業緊密結合的院士專家團隊,引導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完善支持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政策,打造高端人才柔性引進平臺,讓更多優勢創新資源向內蒙古輸送,以頂級專家和創新團隊參與自治區科技創新事業。
據統計,我區柔性引進57名院士、近千名各級各類科研人員,一大批高端人才參與內蒙古建設,與區內企業、高校、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深度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有力推動了內蒙古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明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為我們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自治區科技廳人事處處長王斯琴表示,我們要完善“科技+人才”發展模式,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成果轉化能力、科創服務能力,為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