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師大包玉海教授科研團隊在生態風險預警領域取得新進展
發布時間:2024-07-06 23:51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基礎研究與科研條件處
近日,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包玉海教授團隊在環境學領域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發表了“Threshold-determined ecological risk early warning models are effective tools for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guiding”學術論文。論文第一作者為地理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宋紫銘,通訊作者為包玉龍副教授,導師為內師大特聘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張繼權教授。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資助。
長按識別二維碼閱讀全文
生態系統是極為復雜而動態變化的系統, 自身具有一定演變規律,同時又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傳統的風險評估方法可能不足以應對這些復雜性,因此需要建立一種能夠實現監測和預警生態風險的模型,提前識別潛在的生態風險區域,解釋主要風險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規避潛在的威脅,降低災害發生的概率和影響。
包玉海教授科研團隊基于景觀生態風險模型和區域生態風險模型等傳統評估方法,構建了基于閾值的生態風險預警新模型,并識別長時間序列下自然和人為驅動因素與綜合生態風險之間的響應閾值,通過各驅動因素的閾值交集部分進行生態風險預警,進一步證明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許多自然災害在發生前常出現各種先兆,如果及早發現這些信號,就可以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應對措施減緩災害影響。基于閾值的預警模型正是通過設定關鍵參數的閾值,實現對早期信號的捕捉。”研究小組帶頭人、包玉龍副教授說道。
據介紹,基于閾值的生態風險預警模型對我們生產生活影響也十分顯著,通過早期預警和應對措施,有效減少生態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保障農牧業、漁業等產業的穩定發展,同時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通過系統監測數據分析,幫助提升對生態系統復雜動態的理解,助力決策者及時采取預防和應對措施,從而提高生態風險管理的效果,推動生態學研究方法的創新與進步,促進生態學、環境科學、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的跨學科合作。
SUMMARY REPORT
內蒙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了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也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類型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針對我區生態環境特征,將進一步修改完善基于閾值的生態風險預警模型,提供精準的生態風險預警和管理建議,為自治區制定實施環境保護管理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有效增強自治區生態系統的恢復力,提高其應對自然和人為干擾的能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可持續。”包玉龍表示,“我們將持續在相關領域探索研究,優化生態風險預警模型 ,應用于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驗證其普適性與適應性,開發實時監測、自動化預警系統,集成傳感器網絡和物聯網技術,實現對生態風險的即時監控以及自動預警。”
SUMMARY REPORT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4.14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