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經驗大起底 | 專家帶來“新”技術 農民過上“甜”日子——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賦能玉米好“豐”景
發布時間:2024-06-19 22:00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外國專家局(科技合作處)
夏意漸盛,綠意正濃。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沙爾沁鎮玉米密植高產示范區,靜享微雨浸潤,默默孕育希望。駐足田間,放眼望去,片片綠野,根壯葉茂,舒展出一片遼闊的好“豐”景。
“要想玉米更健壯,苗期管理一定要注意,現在正是玉米7-8葉的展葉期,要進行第一次化控。等長到9-10展葉時,實施第一次給水給肥,解決小喇叭口期穗分化的問題,大約每畝地20-25方水就可以。”在示范區內,中國農業科學院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入駐團隊首席王克如研究員冒著酷暑站在地里觀察玉米的長勢,一邊觀察一邊給大伙講解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
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全力實施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取得豐碩成果。借助“北京智力”,大力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應用,實現了無地膜玉米高產,破解了玉米覆膜種植地膜殘留污染的問題,因地制宜提出具體技術方案,進行大面積推廣,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鋪就一條“黃金路”。
模式探索,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連日來,行走在通遼市開魯縣鄉間小道,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在生機勃勃的大地上蓄勢待發。開魯縣以“科技包縣”為依托,在當地開展玉米密植高產種植示范,當地示范田平均畝產達1227.58公斤,刷新東北春玉米區千畝大面積高產紀錄;全縣180多萬畝玉米,畝均增產約260斤,總增產玉米約4.7億斤。
“通過合理密植與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技術融合運用,顯著提高了當地玉米生產水平,沒有增加水肥投入量,實現了產量、效率與效益的協同提升,形成了東北補充灌溉區的節水增糧模式?!敝袊r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道出了玉米增產增收的“科研秘籍”。
在京蒙科技合作牽引下,2019年,通遼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深入合作,進行玉米技術攻關、集成示范。202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開魯縣簽署科技合作協議,推進玉米密植滴灌高產關鍵技術轉化應用,共同探索“科技包縣”模式,有效帶動了區域農業發展。
2023年2月,北京市政協與內蒙古自治區政協簽署“京蒙協作 政協助力”框架協議,共同推動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組織實施,持續加強優勢互補,全面深化科技合作。
“乘借‘京蒙協作’東風,今年4月,我們與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進一步深化合作關系,共同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圍繞開展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專用化品質與產量協同提升、沙區耕地增糧保育以及旱作區玉米高效生產技術等合作研究與全域推廣,共同創建中國玉米生產與科技創新高地?!蓖ㄟ|市科技局局長白斯勤說,今年通遼市各旗縣區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模式應用已初步完成,推動全市1000萬畝灌溉玉米全面應用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實現全市節水增糧20億斤。
突破單產,提供豐產澎湃動力
“以‘科技創新倍增計劃’為契機,自治區科技廳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共建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旨在推動京蒙之間科技資源信息互通以及推動人才、成果供需對接,深化兩地科技協作?!敝袊r業科學院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徐林波介紹道,讓“技術”與“需求”的“雙向奔赴”轉變為“多向賦能”,把更多符合內蒙古發展實際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到廣袤的田野上,為推動區域產業發展提供生產力。
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作為推動京蒙科技協作的“前沿陣地”,發揮專業優勢,強化產業支撐,建設研發平臺,啟動實施了“玉米密植滴灌高產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基礎研發和成果轉化,持續對玉米高植技術進行優化和完善,探索出適合不同區域玉米高效增產的種植模式,大面積推廣應用玉米高植技術的步伐穩步加快。
“玉米單產突破1400公斤大關,植保貢獻率17.5%!”2023年,巴彥淖爾市在玉米穩產高產成績單上取得傲人成績。
“我種了多少年地了,玉米每年的產量也就是1200公斤(每畝),去年產量是最高的,每畝地產量達1421.5公斤。這個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真是好,不哄人,實實在在有產量?!卑蛷┠谞柺袨趵厍捌齑筚芴偰显反宕迕駥Α案呖萍肌狈N植贊不絕口。
“通過‘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戶’模式,推廣單產提升技術由示范區向周邊農戶擴展,輻射帶動全市建設‘噸糧田’?!卑蛷┠谞柺锌萍季志珠L張濤表示,我市將繼續抓好大面積單產提升這個頭號工程,積極創建整建制玉米單產提升示范市,力爭到2030年玉米單產提升示范區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畝均增產200公斤;“噸糧田”推廣區達到 400萬畝以上,畝均增產150公斤,實現多增產16億斤。
推廣應用,助力農業升級迭代
2023年,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南苑村畝產1421.5公斤,通遼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南珠日和嘎查畝產1439.40公斤,均突破自治區玉米畝產1400公斤大關。開魯縣開魯鎮小城子村,千畝方畝產1246.65公斤;科爾沁區錢家店鎮前西艾力村,萬畝方畝產1183.47公斤,再次刷新了東北春玉米區千畝方和萬畝方紀錄。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苯陙?,內蒙古秉持著“挖潛力、提單產、增總產”的戰略目標,引進北京“智囊團”的玉米種植新技術,摒棄了傳統玉米種植方式,有效解決了投入成本高、勞動效率低、水資源浪費多等問題,玉米產量大幅提升,實現了玉米種植穩產高產。
經過時間的積淀,京蒙協作形成了緊密互動、共贏合作的關系。2024年,巴彥淖爾市全力建設200萬畝“噸糧田”,赤峰市推廣100萬畝“示范田”,呼和浩特市建立130畝“示范區”……
內蒙需求,北京技術。借助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迅速在內蒙古通遼、赤峰、巴彥淖爾、呼和浩特等地區掀起了一場玉米大面積推廣種植“熱潮”,推廣使用面積達900多萬畝。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坝衩酌苤哺弋a精準調控技術”用最好的實踐,通過種植技術創新,逐步實現玉米綠色生產、智慧化生產、規模化生產……帶著內蒙古農民走出一條玉米種植增產增收之路。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弊灾螀^科技廳外國專家局(科技合作處)負責人說,未來,自治區科技廳將強化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從發展大局出發,進一步深化京蒙科技合作,統籌區域特色和應用場景,充分整合優勢資源,拓寬合作渠道,探索更多合作機制模式,譜寫開放合作新篇章,為自治區“闖新路 進中游”提供有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