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 講述科學家故事 | 陳永福:以科技創新為翼 領“菌”突圍
發布時間:2024-05-23 22:00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政策法規處
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動周即將到來,今年科技活動周的主題是“弘揚科學家精神 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創新內蒙古將持續推出“弘揚科學家精神 講述科學家故事”系列報道,展現我區杰出科學家愛國為民的卓越品質,在實現科學夢想道路上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心路歷程,講述他們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高質量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科研故事,汲取他們的精神力量,激勵我們在各自的領域中不斷前行,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今天讓我們走近我區青年科學家陳永福——
“我們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分離保藏乳酸菌51286株……”每當談起科研工作,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永福總是滔滔不絕,話語間蘊含著道不完的熱情。
在乳酸菌與乳制品領域耕耘二十載,當初滿腔熱血的少年已經成長為研究員、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草原英才、自治區食品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負責人,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7項,授權專利15項,發表論文90篇,起草地方標準11項……
談及獲得的榮譽,陳永福說:“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自治區黨委、政府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我很幸運趕上了科技創新的好時代!”
堅定信念 向“菌”而行
“要讓中國酸奶用上中國菌種,關鍵技術是要不來、等不來、買不來的,要靠自立自強,導師張和平堅定的信念,深深觸動了我。”陳永福說。
2004年,陳永福從內蒙古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來到了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作。有機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的他,嚴格意義上說算是“外行”,從“外行”到“行業專家”,“我的恩師張和平給了我太多的幫助,他不僅是我學術生涯的導師,也是我人生路上的領路人,他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在他的引領下,我開始踏上了尋菌之路。”陳永福說。
陳永福記得,剛接觸乳酸菌研究的時候,由于當時我國乳酸菌資源缺乏有效的收集保護,篩選和加工技術也相對落后,菌種和產品幾乎都被西方國家所壟斷,加大原創性菌株的開發與應用迫在眉睫。
然而做科研并非一蹴而就,陳永福和他的團隊二十年如一日的迎難而上和集智攻關就是最好的證明……
千帆競發,乘風破浪。從采樣艱難、經費緊張、人手不足到現在擁有6000平的實驗室,建成全球最大乳酸菌種質庫,陳永福和他的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樹立起了一座座里程碑,走出了科技自強的堅實步伐。
集智攻關 勇攀高峰
為了尋求優良菌種,挖掘中國特色菌株資源,陳永福和他的團隊從海拔4000米以上的川藏高原到俄羅斯邊境,從偏遠的草原到深山牧場,在廣袤土地上,探尋乳酸菌的足跡……經年累月,從未間斷。
有一件事直到多年之后提起來,他依舊記憶猶新。“那次我們在四川藏區里采樣,進入雪山后遇到了暗冰,突然車子開始不停地往下滑,下來推車時才發現旁邊就是很深的溝壑,再慢一些我們就掉下去了。”缺氧、頭暈頭痛,高原反應讓陳永福經常整夜難眠……“不能白來一趟,一定要采到菌,強大的使命感驅使著我”,最終陳永福克服了重重困難,從牧戶家里采集到了很多樣本,這些樣本也為后續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就是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在解決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頸問題上強化擔當作為。”陳永福表示。
“一定要研發出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菌”,多年來,陳永福和他的團隊奮戰在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一線,建立了全球最大、種類最全的原創性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并利用人工智能策略,建立了益生菌精準篩選模型及可視化平臺iProbiotics。依托該技術篩選出植物乳桿菌P9、瑞士乳桿菌H9、發酵乳桿菌F6等15株優良益生菌,不僅改變了我國缺乏優良益生乳酸菌的現狀,也豐富了國產益生乳酸菌的資源。
讓乳酸菌跳出實驗室,擁抱市場,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重要的一步。陳永福所在團隊集智攻關,致力于攻克復合乳酸菌微生態制劑產業化關鍵技術,并開發了微包膜高效保護的冷凍干燥技術,有效解決了菌體存活率低等技術難題,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蒙牛優益C乳酸菌飲料、新希望初心酸奶、蘭格格八旗菌凝酪、騎士益生菌酸奶等產品均使用了陳永福所在研究團隊的相關技術,打破了國外菌種壟斷的局面。
“人們常說搞科研是坐‘冷板凳’,但想要出成果就得沉得住氣,‘鉆’進去,敢于在科研中下‘真’功夫、‘細’功夫,要有勇于攀峰的精神,敢于闖新路。”談及科研心得,陳永福如是說。
樹德立教 鑄魂育人
“做老師就是要甘為人梯,讓學生站在我們的肩膀上更進一步”。陳永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堅持“育人先育己,育才先育心”的教育理念,讓教育走進學生心靈,在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做到點面結合、重點突出、講論融合,在夯實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科研不停、育人不倦,帶領團隊取得新成果,是陳永福心中的“高光時刻”。
多年來,陳永福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他積極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深化產教融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做貢獻、長才干,并指導學生獲得挑戰杯競賽全國銅獎和“創青春”全區大學生創業大賽特等獎,首屆“科拓生物杯”益生菌科普知識競賽全國第一名。
“要做科學家精神的踐行者”。20年來,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貫穿著陳永福的教學科研生涯。他教學科研每一步都深深根植于國家戰略需求、經濟社會發展、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他期待學生的進步,更欣喜于學生的超越。
年輕人要“挑大梁”“當主角”。對于新生科技力量,陳永福總是寄予厚望。他說:“年輕人要敢啃‘硬骨頭’,敢闖‘無人區’,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解決科學問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創造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