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騁在全區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發布時間:2024-07-26 22:00 來源:實踐融媒
在全區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024年7月8日)
孫? 紹? 騁
7月8日,全區科技工作會議在呼和浩特召開,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出席會議并講話。(馬建荃 攝)
這次會議去年底就列入了今年自治區黨委工作要點,之所以放到現在開,一方面是等全國科技大會召開,對標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安排我區的重點任務;另一方面,自治區黨委要求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關于推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性文件,要求有突破、有分量,什么時候文件成熟了什么時候開會。上周五,黨委常委會會議審議了《關于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實施“英才興蒙”工程若干政策的意見》。剛才,李玉剛和包獻華同志分別對這兩個文件進行了解讀。
在今天的會議上,我們對張和平、路戰遠兩位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進行了獎勵,給大青山實驗室、鄂爾多斯實驗室授了牌,7位地區和部門單位的負責同志作了發言。希望兩位科學家和全區廣大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厲、再創佳績,希望兩所實驗室充分發揮集聚創新資源、孕育創新成果、引領科技進步的作用,希望各地各部門各單位進一步出臺政策、做好工作,為自治區科技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對科技創新進行頂層謀劃和系統部署,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強調“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總書記又深刻總結了新時代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八個堅持”的重要經驗,系統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為進一步做好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找準內蒙古在科技強國建設中的定位,以實施科技“突圍”工程為主抓手,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集中資源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為辦好兩件大事、闖新路進中游提供強勁動力。
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具體怎么做,我們都寫到兩個文件里了,今后幾年全區各級抓科技創新就以此為綱。這里,我就落實這兩個文件需要重點做好的事講幾點意見。
一、吃苦耐勞,后發趕超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縱觀世界發展史,科技始終是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興衰成敗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發展一路領先,除了擴大開放搞活機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重視和加強科技創新。近幾年,安徽、重慶、四川等中西部省份能夠趕超晉位,很大程度上也是靠科技創新。可以說,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往前趕、向上攀的支撐,抓發展必須大抓科技創新。
我們內蒙古要“進中游”,加強科技創新非常重要、非常緊迫。從完成“五大任務”看,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沒有先進技術和設備、光靠鍬挖肩扛,再過十年也打不贏防沙治沙三大標志性戰役;建設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必須用科技手段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研制高精尖的新材料、打造新質生產力,簡單“挖煤賣煤、挖土賣土”,不僅發揮不出優質能源資源的真正價值,也難以保障現代化強國建設所需;建設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不突破“地、水、種和糧、肉、奶”的技術瓶頸,農牧業資源再豐富也只能是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打造向北開放橋頭堡,如果沒有高技術的產品和服務,我們只能“酒肉穿腸過”、停留在國際國內產業分工的低端;筑牢安全穩定屏障,在邊境地區人口越來越少的情況下,不靠科技賦能是守不好八千多里邊防線的。從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各族群眾共同富裕、提高輿論宣傳引導能力、弘揚新風正氣,都需要以科學精神拓展人們的思維邊界、把科學邏輯注入人們的頭腦、用科技產品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靠科技手段提高全社會工作效率。我們只有在科技創新上“闖”有所為,才能使經濟社會“進”有所成。
必須承認,我區的科技基礎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但一時落后并不代表永遠落后,關鍵看有沒有爭創一流的雄心壯志。新中國剛成立時“一窮二白”,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跡。當時內蒙古的科技事業也是從零起步,但1954年赤峰制藥廠研發的麻黃素就出口英國,成為我國化學制藥工業首個進入國際市場的原料藥品。上世紀80年代,旭日干院士培育出了全國首例“試管綿羊”和“試管牛”,使我區、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跨入世界領先行列。這些都是靠著不怕苦、不服輸的精神拼出來、干出來的。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區乳業、稀土產業的一些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煤制油、煤制氣等技術也走在全國前列。這兩年,自治區相繼成立了北大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浙大包頭硅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發機構,引進培育了一批頂尖人才,全區獲得國家級獎勵和進入國家級計劃的人才數量大幅提升;鄂爾多斯市、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自治區農科院等地區和單位,在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上取得重要進展;內大能源材料化學、內工大雷達技術、鄂爾多斯地下清潔能源資源等科研團隊,在關鍵技術研發、成果本土轉化上成效顯著。這次全國科技大會上,張和平、路戰遠兩位同志領銜的兩個項目都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賽飛亞農業科技公司和金宇保靈生物藥品公司參與研究的兩個項目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武利民教授主導的一個科研項目也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我區科研人才獲得獎項的層次、數量是近年來沒有過的。另外,韓佳彤、彭云彪等專家也在科技研發上取得優異成績,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等稱號。有這么好的勢頭,再加上《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給予我區一系列政策支持,內蒙古的科技創新希望無限。只要我們全區上下堅定必勝信心,摒棄“我不如人”的念頭,弘揚蒙古馬精神,心無旁騖、腳踏實地、一往無前,內蒙古的科技事業終會大放光彩。
二、一往無前,大膽“突圍”
科技創新的本質就是在沒有路的情況下想法蹚出一條路來,掌握不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只能跟跑在別人后面吃塵土。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去年底自治區黨委部署了科技“突圍”工程。半年來,我們引進和實施了空天計量基準大科學裝置、鈉離子混合型電容儲能、特高壓多端直流輸電外送、稀土熱管理紡織材料等重大項目,“突圍”開始起步成勢。要一鼓作氣、奮力向前,力爭盡快開花結果。
首先,要錨定目標。總書記指出,抓科技創新要“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我們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立足優勢特色產業和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領域,以綠色發展為基調,盯住低碳能源、高性能材料、綠色算力、生命健康、現代農牧業等方向集中發力,以需求定任務、以任務配資源,全鏈條謀劃、成體系布局、按系統集成,努力實現“起跑就領先”。緊抓快干、早出成果、能快必須快是總要求,但科研活動有其自身規律性,這又要求我們不能急功近利、想著“一口吃成個胖子”,也不能簡單地用投入計算產出、像估算蓋樓需要多少鋼筋水泥那樣去衡量科研項目。對有些事情,則要保持發展的耐心、歷史的定力,堅持長線布局,看準了的就一抓到底,不能干一陣子沒動靜就撒手。要久久為功,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其次,要打破常規。科技“突圍”要取得的是前沿引領技術,四平八穩、小打小鬧不行,要在充分利用區內科研力量的同時,大力引進全國乃至世界一流團隊和成果。要采取特殊的舉措,在經費投入、人員待遇、要素支持、服務保障等方面,只要力所能及就要比別的地方力度大一些、做得實一點,必要時要不惜血本,該特事特辦的要特事特辦。
第三,要講究章法。我們講“突圍”,是工作舉措,更是一種理念。實施科技“突圍”工程是從自治區層面講的,不是要求每個盟市旗縣都奔一個目標去。相反,要防止盲目跟風、一哄而上。全區要圍繞“突圍”這個總目標分層次作戰,不同的戰場部署不同的任務、配備不同的兵力,力爭多點“突圍”。呼包鄂是全區科技創新的“主引擎”,這三個地區集中了全區60%的高校和高層次人才,研發投入占全區近八成,萬人擁有研發人員數是全區平均水平的近兩倍,要充分發揮突擊隊作用,大力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其他盟市旗縣要根據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所需,緊盯生態保護和修復、特色生物育種、鹽堿地綜合利用、冶金建材化工生產工藝、現代裝備及核心配套零部件、信息技術研發應用等各盡其能、揚長避短,消卡點疏堵點,全線“突圍”。
三、深化改革,全要素激活
總書記指出,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我區科技創新的基礎薄弱,如果體制機制再不活起來,將一事無成。要堅持問題導向,從人才、資金、平臺、項目、轉化等環節入手全鏈條深化改革,努力形成有人有錢有平臺搞科研、科研高質高效出成果、成果落地變現促發展、發展成果聚增新要素的良性循環。
第一,要優化引才育才方式。科技創新關鍵靠人才,我們要想“突圍”得先從人才上“突破”。解決科技人才匱乏的問題,一要引人,二要培養人。黨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的兩個文件都對引育人才提出了含金量較高的支持政策,要一并抓好落實。
一方面,要用好的科研條件引人。很多高層次人才到一個地方,看重的往往不是待遇而是科研條件,看能不能把事兒做成。自治區對引進的各類人才開展科研將給予最大支持。我們引才一定要把相關政策講清楚,并要全面及時兌現,確保被引進者來了內蒙古,就有好的條件搞研發。另一方面,要以長遠眼光培養人。青年是創新的主力軍,要多給青年科技人才帶團隊、挑大梁的機會,支持他們領銜科技攻關任務,在實戰實干中快速成長。要健全本土化帶培機制,篩選一批科技骨干,跟著引進的專家團隊學習歷練,讓他們盡快掌握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對發展潛力較大的人才和團隊,要滾動支持、長期扶持。很多企業反映很難招到想要的人才,可以像過去培養國防生那樣,對看準了的從上大學開始就簽合同、給支持,讓他們畢了業就能用。各領域各層面的政策、制度都要向引人育人用力,能開綠燈的要堅決開綠燈。
無論是引回來的人還是培養出的人,我們都要真誠關心關愛。兩個文件打破了過去雙重分類評價人才的體系,對本土人才和引進人才實行統一的劃分標準、同等的服務保障。要精準精細地落實好有關要求,在醫療就診、交通出行等方面給予更多禮遇,讓每個人臉上有光,有實實在在的歸屬感。要加快建立全區人才“一碼通”服務體系,切實解決政策銜接不暢、屬地落實跑空的問題。對具備條件的,要盡全區之力幫助他們爭取國家級獎勵和榮譽。
第二,要籌好用好科研經費。科技創新離不開“真金白銀”。要建立各級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性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方式,放大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滿足科研需求光靠政府投入不夠,必須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通過完善多種獎補政策激勵企業加大投入,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要引導金融機構豐富科技金融產品,探索多元化服務方式,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要有可靠的、信得過的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科研。現在有些省份的高校院所搞科研不僅不用政府出錢,而且靠成果轉化還能賺到錢,有條件的高校院所要向這些地方學習,突出科研攻關的市場化導向,想辦法從市場上找錢。
有了錢,還要把錢花好、讓錢好花。科技創新是探索未知,往哪花錢、怎么花錢的不確定性很大。現在我們有些主管部門拿管黨政機關、工程項目那一套管科研,把經費卡得很死,立項時就要求有詳細預算,規定“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具體實施時又對資金使用情況輪番檢查,導致很多科研團隊把大量精力耗費在了申改預算、應對檢查上。要改進科研經費管理機制,有效落實“包干制”,最大限度賦予科研團隊自主權,不能買幾包復印紙也得上會研究、找領導簽字。要建立科研經費監管負面清單,只要科研人員沒有主觀過錯、沒有違規把錢裝進個人腰包,就不要“雞蛋里挑骨頭”。我在調研中發現,自治區制定的一些政策在有些單位落實得不好,科研人員甚至都不知道。今后出臺政策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科研人員應知盡知,讓政策落地顯效。
第三,要為搞研發搭好“舞臺”。目前我區重點產業鏈多數沒有高能級平臺支撐,要想方設法把這個短板補上。一方面,要用好現有平臺。我區已建成29個國家級創新平臺、276個自治區級平臺,要強化組織引導,做到“物盡其用”。現在一些自治區級平臺“有帽子沒身子”、“大帽子小身子”,還有的是“一撥人戴多頂帽子”,難以發揮應有作用,有關方面要搞個起底和評估,該合的抓緊合、該撤的堅決撤。另一方面,要爭取建設一批新的國家級平臺。抓住國家完善區域科技創新布局、強化央地協同聯動、支持我區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的機遇,積極爭取更多全國重點實驗室、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等落地內蒙古。有些國家級平臺落地需要個過程,我們不能干等著,自己能干的要先干起來,結出“果”再去談成功率會更高。要用好京蒙全方位協作機制,深度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創新資源富集地區,謀劃一批重大科技合作標志性項目,打造一批科技研發和產業應用“雙向飛地”,借智借力提升創新水平。
第四,要堅持以需求定項目。總書記指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我們要下大氣力解決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問題,緊扣發展所需、區域所能、民生所系、趨勢所向抓好科研立項。供需要預先對接,以需定供,除基礎研究外,辦好兩件大事、完成“五大任務”、實施“六個工程”,需要什么就立什么,什么著急先立什么。要優化項目遴選方式,支持企業“出題”,吸收多方面專家參與評審,從源頭上避免出現“論文項目”、“職稱項目”和重復立項。科研項目既得選好也得管好,要采取“揭榜掛帥”、“賽馬制”、長周期制等模式,抓好以成果質量為導向的過程管理,確保研有所用、供如所需。
第五,要把成果轉化好用到位。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我區科技成果轉化率總體不高,一些成果出了實驗室就進了檔案室,有的是科研人員能力不足不會轉,有的是高校院所激勵機制不健全沒人轉,還有的是科技服務業發展滯后不好轉。要支持高校院所設立成果轉化機構,積極引進培育社會化科技服務機構和技術經紀人、經理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要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機制,深化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讓科研人員既能有名號也能得實惠。今后,依托財政性資金形成的科技成果滿5年沒轉化的,要第一時間免費向全社會開放。
第六,要自覺按規律辦事。后發趕超、打破常規不是蠻干亂干,必須遵循科研規律、市場規律和經濟規律。要減少政府部門對科研活動的直接干預,打破高校院所行政化管理模式,能讓科研人員決定支配的盡可能交給科研人員決定支配,最大限度給他們自由探索的空間。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企業能辦的就讓企業去辦,充分調動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積極性,政府不能大包大攬。我區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不高,要發揮好“蒙科聚”的聚合聚變作用,用市場化機制把需求、要素、轉化等貫通起來。技術創新本質上是經濟活動,一定要講求經濟效益,引育人才、搭建平臺、開展研發要突出效果導向,不能花了很多錢費了很大勁,最后人用不好、平臺用不上、成果用不了。有些大型科研設施和儀器能共享的要共享,防止閑置和重復購置。
四、加強科普,夯實根基
之所以提這個要求,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很難實現科技創新的后發趕超。去年中國科協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11.0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5個百分點,比西部地區低0.42個百分點。各級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加強對青少年、農牧民、老年人等重點群體的科普宣傳,讓他們了解基本科學常識。二是因為在上輪機構改革中基層部門整合力度很大,科普職能分散到相關部門。這項工作不論哪個部門管都要盡心盡力,不能出現真空。科協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會力量,要充分發揮作用,引領帶動廣大科技工作者履行好科普責任。在旗縣如何更好地讓科協把科普工作統管起來,有關部門要研究研究。
抓科普,很重要的一項任務是推廣技術。近年來我區基層農技推廣有所弱化,要統籌旗縣農牧、科技等專業部門力量,壓實蘇木鄉鎮工作責任,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大力推廣保護和提升地力、節水節肥節藥、防災減災抗災等實用技術,提高農牧業生產經營水平和效益。
五、齊抓共管,統籌聯動
總書記強調,推進科技創新,必須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我區科技創新任務艱巨繁重,更得把相關力量協調好組織好,不能各自為戰打亂仗。自治區黨委科技委要發揮“統”的作用,加強對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等的整體性謀劃和系統性布局,及時研究解決科技領域的重大問題。科技委成員單位要立足職能主動作為、加強協作。科技委辦公室要搞好協調督促,推動有關方面高效落實科技委工作部署。兩個文件沒有做具體分工,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對照文件提出的重點任務,出臺落實的具體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各類企業要圍繞主業找準發力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科研攻關、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及時把新技術新工藝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高校院所要精準對接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加強學科建設,真打實鑿搞研發,不斷提升創新源頭供給能力。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以“十年磨一劍”的勁頭潛心研究,多沉到田間地頭、生產一線發現和解決問題。
實現“突圍”、后發趕超,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至關重要。全區上下都要崇尚科學、真抓實干,力戒以下三條:一要力戒浮躁。無論是引育人才還是建平臺、抓項目、促轉化,都要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特別是對人才要拿出最大誠意,真尊重、勤溝通、多交心,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做到有惑必答、有盼必應、有呼必到,不能只想著拿錢去“砸”、談不攏就拉倒。搞科研更不能躁,也要吃得了苦、穩得住身、經得起挫折,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勇往直前直至成功。二要力戒按資排輩。加緊革除拿年齡、資歷、頭銜當門檻的不當做法,不拘一格、量才為用,誰有本事讓誰進場,誰能干得了讓誰上。三要力戒弄虛作假。我多次講過,對黨員干部弄虛作假的要“罪加一等”。這對科研人員同樣適用。要堅決整治學術不端、抄襲剽竊等科研失信行為,營造風清氣正、求真求實的科研生態,讓潛心搞研究的人看到希望、讓有本事的人脫穎而出。
創新者強,奮楫者先。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鉚足勁趕超,大踏步前行,努力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我區闖新路進中游的最大增量,不斷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內蒙古新篇章。